试论通感与移就、比喻、比拟等辞格的区别

试论通感与移就、比喻、比拟等辞格的区别

ID:12989446

大小:3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0

试论通感与移就、比喻、比拟等辞格的区别_第1页
试论通感与移就、比喻、比拟等辞格的区别_第2页
试论通感与移就、比喻、比拟等辞格的区别_第3页
试论通感与移就、比喻、比拟等辞格的区别_第4页
试论通感与移就、比喻、比拟等辞格的区别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通感与移就、比喻、比拟等辞格的区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通感与移就、比喻、比拟等辞格的区别“通感”这种描写手法,自1962年钱钟书先生提出后,在修辞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不少修辞著作将其列为一种修辞格。但由于通感常与比喻、比拟、移就、拈连等辞格混用,甚至纠缠不清,有学者就主张取消通感的“格籍”。其实,通感是文学语言的一种修辞艺术,它是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不同的感觉相互沟通起来进行描绘的,即骆小所先生所说的“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性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觉到的移到另一个感官上,从而启发读者联想,深化意境,体味韵味的修辞方式叫通感,又称移觉。”[1]通感有其独立的特征,与其他辞格也

2、并非区分不开。一、通感的特征及其类型通感是一种感官所获得的感觉,用另一种感官上的感觉形象地描述出来。亦即,它是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相互沟通起来进行描绘的。例1: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诗人以耳为目,以目为耳的通感笔法,把正在演奏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的神采风姿描绘得十分生动传神。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五官所产生的感觉有一部分能在大脑中交叉、融合,这是人们利用通感来描述客观现象和内心感受的心理基础。也就是说,通感的基本特征就是利用各个感官的感知相似点进行感觉挪移。所谓“感知相似”,就是指

3、一种感官上的感受印象能够使人发生联想,唤起另一种感官上的感受印象。这种种感觉在大脑中交叉、融合之处就是感知相似点,这种打通两种感觉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写出那些难以言传的微妙感受,将那些看不着、听不见、摸不到的现象写得形象真切,变得可见、可听、可以触摸。同时,由于通感从一种感觉到另一种感觉跳跃,是打破常规的写法,可使语言具有新奇美,常使读者耳目一新,在变换感受角度的想像与回味之中获得崭新的审美愉悦。通感的修辞艺术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六种形式:1.由嗅觉移到听觉例2:微风过处,送来了缕缕清香,仿佛远

4、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是嗅觉感受,歌声是听觉感受,将“清香”比作“歌声”,就实现了嗅觉向听觉的转移。作者巧妙地抓住了“清香”与“歌声”这两种感觉印象的相似点:香气是“微风”送来的,又是“缕缕”的,具有断续和细微的特点;歌声是在“远处”传来,又出自“高楼”听来不会真切,也具有断续和细微的特点。有了这种相似之处,这两种不同感官上的感觉就在人的大脑中融在一起,使读者能够用倾听“渺茫的歌声”的审美感受来欣赏荷花的“缕缕香气”。因而,又是通感和明喻的结合。2.由视觉移到听觉例3:这些小钟儿状的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像听到了大

5、地回春的铃铃铃的钟声似的。(奏牧《花城》)例4: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峡》)把视觉上的“花朵”“草坂”与听觉上的音乐或声音沟通起来,把事物的无声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用这种通感手法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同时,又是通感和比拟的结合。3.由听觉移到味觉例5:这是妈妈的歌声,妈妈的歌声多么甜蜜呀!这里由听觉感觉到的“歌声”移到味觉感到的“甜蜜”。4.由视觉移到味觉例6:一个玩皮的笑,可真耐人咀嚼,许多天过去了,我还未解清味道,让它像颗冰糖,慢慢地溶化在心上,可同甜丝的泉水,悄悄在岩层下流逝。(穆仁《调皮的笑》)作者运用

6、通感手法把视觉与味觉沟涌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一个初恋者的感情的潜流。5.由听觉移到视觉例7:划然变轩昂,勇士赵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无地阔远随飞扬。(韩愈《听颖师弹琴》)例8: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例9: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季凭箜篌引》)例7摹写弹琴的声音,用战士出征的雄伟气势,来形容琴声的昂扬激越;用浮云柳絮在飘飏的情况,来比喻琴声的轻柔悠扬。例8用桃花之色类的视觉形象来描写笙声之美。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繁缛绚丽的景象!它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

7、快,它意味着那美妙无比的音乐。例9写箜篌声。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开卷有益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箜篌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箜篌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通感这种修辞艺术真有形神兼备之妙。6.由视觉移到触觉例10: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在视觉的“日色”这个名词上,用“冷”这个形容词,从人的触觉上去描写,把景物写活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里,这情状岂能不“冷”?这样景物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视觉与触觉沟通,使诗歌达到了

8、“有景有情,妙合无垠”(《萱斋诗话》)蕴藉境界。二、通感与邻近辞格的区分通感常常借助比喻、比拟、移就等辞格来表达,在特点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