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苏教版四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4苏教版四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ID:13001650

大小:117.9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0

4苏教版四年级下知识点总结_第1页
4苏教版四年级下知识点总结_第2页
4苏教版四年级下知识点总结_第3页
4苏教版四年级下知识点总结_第4页
4苏教版四年级下知识点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4苏教版四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乘法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1.三位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五位数。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乘得的积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所得的积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1.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现把两个乘数不是零的部分相乘,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加几个零。2.乘积末尾0的个数是由乘数末尾有几个0决定的。(错误)因为乘法计算过程中末尾也会出现0.三、混合运算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1)四则运算中

2、不含括号时,先做乘除再做加减。2.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1)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1)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四、运算律1.乘法交换律:a×b=b×a2.乘法结合律:(a×b)×c=a×(b×c)3.乘法分配律:(a+b)×c=a×c+b×c(合起来乘等于分别乘)4.衍生:(a-b)×c=a×c-b×c5.简便运算典型例题:102×35=(100+2)×3536×101-36=36×(101-1)35×98=35×(100-2)=35×100-35×2五、用计算机探索规律

3、1.积的变化规律: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或除以几。如:A×B=10那么A×(B×5)=10×5(A÷2)×B=10÷2②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几倍,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倍数的乘积。如:A×B=10那么(A×2)×(B×3)=10×(2×3)③如果两个因数同时缩小几倍,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除以两个因数同时缩小倍数的乘积。如:A×B=10那么(A÷2)×(B÷3)=10÷(2×3)④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那么积不变。如:A×B=10那么(A×3)×(B÷3

4、)=10112.商的变化规律:①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商不变规律也可以应用于除法计算。在计算两个末尾都有0的除法算式中,应用“被除数和除数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注意:被除数的变化会带来余数的变化。如:900÷40,虽然在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一个零,算到最后一步是10-8=2,但是余数并不是2,而是20。②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除数不变,商也乘几(或除以)几。③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除以几或乘几。如:A÷B=10那么A÷(B÷2)=10×2A÷(

5、B×2)=10÷211第二部分升和毫升一、认识容量和升1.容量的含义容量盛水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2.升的认识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表示,从里面两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所能容纳的水正好是1L。1L水重1kg。3.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是多少升在估计时可以先根据掌握的1L水所占的空间,再判断比1L水的空间大还是小。(生活实际经验比较重要)二、认识毫升1.认识毫升计算比较小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如医用药液、钢笔中墨水的容量等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符号“mL”表

6、示。2.升与毫升的关系升和毫升的进率是1000,即1L=1000mL三、生活中的升与毫升1.生活中一杯水大约250毫升;一个高压锅大约盛水6升;一个家用水池大约盛水30升,一个脸盆大约盛水10升;一个浴缸大约盛水400升;一个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一个金鱼缸大约有水30升,一瓶饮料大约是400毫升,一锅水有5升,一汤勺水有10毫升。2.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4000----5000毫升。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3.1毫升大约等于23滴水。11第三部分图形一、三角形1.三角形的含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是由三条

7、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三角形有三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三条边AB、BC、AC三个角三顶点A、B、C2.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根据这个知识可以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补充: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差小于第三边。3.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2)三角形有三边,各有一条对应的高,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底和三条对应的高。(3)强调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性的高的特殊位置。4.三角形高的特点三角形的高是指定底边与对应顶点间最短距离。也

8、可以理解为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最短距离就是这个顶点向对边作的一条高的长度。5.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1)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按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判断依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