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

ID:13003824

大小:65.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0

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_第1页
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_第2页
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_第3页
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_第4页
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本章以典型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更大程度上让学生有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意识。本章共2节内容:第1节是“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材首先简要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区域自然特征。这是本区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了荒漠化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较为详细地从人地作用的角度介绍了目前西北地区不同程度荒

2、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这是认识荒漠化防治的必要知识基础。本节重点是“荒漠化的发展”。教学中,在学生了解该区干旱特征及其成因、表现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运用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等教学方法,重点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荒漠化发展的作用,并列表加以归纳整理。第2节是“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材先从森林的作用为出发点,引出一个思考题:“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数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然后通过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阐述,得出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

3、态平衡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其影响可谓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亚马孙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也为全人类所共有。本节的重点是“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生态的脆弱性、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教学中力图通过活动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之认识到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下面以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

4、人为原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二、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教学目标和策略:(1)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

5、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2)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3)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难点:1.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

6、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这种威胁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故而被列为全球性的十大环境问题之首。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受其危害。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

7、、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7.4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

8、开世界荒漠化会议,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行动纲领。1993年5月至1994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完成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起草和制订工作。1994年6月17日,《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文本在巴黎通过,同年10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12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要求世界各国“动员足够的资金开展防沙化斗争”。1996年12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正式生效,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制定防治荒漠化纲要提供了依据。迄今为止,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85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这一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