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教案唐代部分李成文教授

大学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教案唐代部分李成文教授

ID:13010576

大小:549.50 KB

页数:136页

时间:2018-07-20

大学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教案唐代部分李成文教授_第1页
大学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教案唐代部分李成文教授_第2页
大学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教案唐代部分李成文教授_第3页
大学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教案唐代部分李成文教授_第4页
大学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教案唐代部分李成文教授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教案唐代部分李成文教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唐宋文学教案唐代部分目录第一章唐诗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3学时)第一节唐诗的社会渊源第二节唐诗的思想渊源第三节唐诗的文学渊源第二章唐诗的主要流派(18学时)第一节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第二节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第三节韩孟诗派第四节元白诗派第五节李贺的长吉体第六节李商隐第三章唐诗的本体特征(3学时)第一节唐诗的风骨与兴寄第二节唐诗的声律与辞章第三节唐诗的兴象与韵味第四节唐诗的气象第四章唐诗的体裁(3学时)第二节唐人古体第三节唐人绝句第四节唐人律诗课程教材: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

2、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新一版。参考教材:1.乔象钟,陈铁民,《唐代文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2.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36第一章唐诗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本章教学目的与考核要求】唐诗渊源的追溯。引导学生理解唐诗与外部环境(包括唐诗以外的文学现象)的交流。深入理解唐代社会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对唐代文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唐诗的社会渊源。唐代社会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身份和地位的变

3、化、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结构的重组合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形成上,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漫游、从政、科举三个方面与诗歌创作有密切的关系。2.唐诗的思想渊源。盛唐以前侠、儒、释、道四者关系的发展相对趋于和谐均衡,任侠的精神辐射照更为强烈,反映于诗歌创作,风骨、兴象、文辞、声律诸要素的结合也比较圆满,而以风骨占据领先地位。3.唐诗的文学渊源。认识唐代诗人承受了丰厚的传统,深刻领会文学上的承传关系是一个主体性很强的能动地选择于加工的过程。【课时安排】3学时【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唐诗的社会渊源 一、唐代社会和阶级关系

4、的变化说起唐代社会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已有过多方面的论述。如认为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思想的活跃;“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和统治者的提倡,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等等。这些论述都是有意义的,对于我们认识唐诗的成因有帮助。但是,这种说法听下来,又多少给人以不满足的感觉,那就是往往把社会影响归结为一个个单项因子的总和,停留于分门别类地来探究它们各自与唐诗的关联(这当然也是需要的),而不是将整个唐代社会当作一个统一体,进而

5、从社会与诗歌,亦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有层次地推导、剖析她们相互间的联系与转化。这样的工作还有待于共同的努力。唐代社会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又体现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呢?首先是劳动者的身份和地位的变化。我国古代自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以后,农民和工匠就代替奴隶成了社会生产劳动的主要承担者。然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奴隶劳动仍然在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占据着突出的位置。且不说秦汉的官府和私家都役使着大量奴婢从事生产性劳动,直到南北朝时,社会上还流行着“耕当问奴,织当访婢”之类话语(见《宋书·沈庆之传》)。北魏和北齐两次颁布均田令,明定奴婢可以计口授田,正反

6、映出奴隶劳动用于农业生产的普遍性。与此相联,农民和工匠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是很严重的。无论是两汉的徒附,魏晋以后的佃客、荫户、部曲,以至隶属于官府的军户、营户、工匠等,都有强固的人身束缚,世世代代不得解脱。这样的劳动者身上,其实还带有浓重的奴隶色彩。进入唐代,情况起了变化。奴隶制度虽然仍然存在,而多用于家用服役,较少投入社会生产。唐初均田令规定奴婢不授田,就是奴隶劳动基本上被排除于农业领域的证明。在这同时,农民和工匠所受的超经济控制也有所松弛。农村里契约式的租佃关系的广泛流行,由租庸调向两税法的转折过渡,官工场里私雇与纳资代役逐渐取代

7、长役无蕃,都表明劳动者的身分起了微妙的演变。他们尽管仍处在被剥削、被压迫的境地,但已不再是毫无独立人格可言的附属品,强制性的劳役也已减轻。这一变化自然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36它构成了大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重要契机,也是古代封建社会形态趋于成熟的显要标志。当然,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更不稳定,并由此引发了宋以后封建社会的一系列矛盾。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也显现在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结构的重组合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地主阶级大致上是按“士”、“庶”的分野,划为两大集团的。士族(或者叫世族),是指那些凭借门第、

8、族望而世代盘据高位的地主家族,他们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的特权,竭力排斥和压抑其他阶层人士。庶族(亦称寒门)地主分子,在门阀制度催抑下,他们进身不易,宦途多舛,发展很不顺利。南北朝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