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全国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分析.doc

2010年高考全国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分析.doc

ID:13038992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0

2010年高考全国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分析.doc_第1页
2010年高考全国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分析.doc_第2页
2010年高考全国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分析.doc_第3页
2010年高考全国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分析.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0年高考全国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0年高考全国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分析一、试题总体概况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化学试题,从题型上看延续了以往的“8+4”模式,即8道单项选择题,4道非选择题,两类题型的的分值分别为48分和60分,合计为108分,占理综试卷总分的36%。从内容上看,非选择题分别为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无机推断、化学实验、有机推断;选择题的内容涉及元素周期律、元素及化合物、离子方程式、原电池原理、有机官能团的性质、化学计算、晶体结构等,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二、试题基本特点纵观今年高考全国理综卷化学试题,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既保持了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平稳性,又表现出创新的特点,处处体现了

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综合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科学方法(思维)。试题背景材料新颖,图文并茂,文字语言表述简洁。与2009年相比,试题难度有所增加,梯度比较合理。具体表现如下:1、以课本为本、以考纲为纲2010年的化学试题命题规范,试题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大多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绝大多数试题都很眼熟,平时几乎都训练过类似的习题,在课本上都能找到落脚点,但命题者将不同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对课本知识非常熟练的同学才能快速、准确地做出正确答案。比如:第7题就包含碱金属、卤素、氧族元素和氮族元素等知识,既考察了强酸制弱酸和氮的稳定性(通

3、常条件下不易被氧化)的一般规律,也考察了Li与O2反应,只能生成Li2O不能生成Li2O2的特殊性。又如:第12题,同学们都熟知磷和氯气反应产生白色烟雾,产物为PCl3和PCl5混合物,但今年高考将定性实验改为定量计算。再如:第9题,看起来每一个选项都来源于课本基础知识,同学们应该都很熟悉,其实该题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酸碱中和及稀释理论等知识融为一体。2、试题难度设置具有梯度,有良好的选拔功能。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今年的化学试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试题难度设置具有梯度,难度层层递增。如:第27题(2)、(3)问相对比较容易,但第(4)问,学生要根据图表读出4.0min时②和③两种情况下

4、反应物A的浓度,并由此计算出vB和vC,而图中的每小格是0.002,不仔细很容易忽略出错。又如,第28题第(2)问难度明显比第(1)问难,学生不能只凭借猜想答题,而必须要有判断依据,并且要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判断。第29题第(2)与第(1)有连带关系,会出现连环扣分,第(3)问看似简单,其实不易答完整。第30题第(5)、(6)两问难度比前四问大得多,这些都表明,该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很好选拔功能。43、试题突出主干知识、重视能力考查今年的试题还是一贯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如元素周期律、元素及化合物、离子方程式、原电池原理、有机官能团的性质、化学计算、晶体结构等等。试题还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

5、实验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如:第27题,就考查学生读图的观察能力;第28题,考查学生严密的推理能力;第29题,考查实验分析处理能力;第30题第(6)问,C的结构简式,其实只要能抓住它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说明8个氢原子完全等价,即8个氢原子只能平均分布在4个碳原子上,有一个碳原子上无氢原子,则5个碳原子的位置就好确定,这就是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等等,注重能力的考查已成为高考的主导。4、体现新课改精神,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今年是课改前的最后一次高考,为了很好地与新课改接轨,今年的试题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给素质教育中化学教学的深入实施起到了较好的引

6、领、导向作用,试题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第28、29、30题,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究性。例如:第28题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个题型,但命题人设置了一定的开放性问题,B和D物质不是确定的,当然这也让很多同学不适应。第29题,反应原理不难,同学们都熟悉,但命题人继续沿用去年高考实验命题思路,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画出实验装置图和产物的检验方法,完全开放。5、命题隐含条件多,设置了不少陷阱,导致失分严重。今年的很多试题看起来不难,但要答对得分却不太容易,因为很多命题隐含了条件且设置了陷阱。如:第10题,以“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为背景,太阳能电池为题干,考查原电池理论

7、,题意中就设置了陷阱,很容易出错。第11题,题目中强调产物只含一种官能团,很多同学没有很好利用该信息解题,而是被反应①的生成物不会判断受影响,本题是一道组合题,如果学生能有效利用平时熟悉的反应③、④来判断,该题就很容易解决。又如第27题,题目中已经指出“在溶液中”,因此在回答第(1)个问题时,不可能是改变压强,再加上①②③三种不同实验条件的起始浓度相同(均为0.100mol/l)当然也不能改变浓度,换一句话说,②和③只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