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ID:13063041

大小:1.34 MB

页数:408页

时间:2018-07-20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_第1页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_第2页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_第3页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_第4页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德]库尔特·考夫卡黎炜译中文版译序前言第一章心理学是为什么的?第二章行为和行为场——心理学的任务第三章环境场——问题;对错误的解决办法的拒斥;对正确的解决办法的一般阐述第四章环境场——视觉组织及其定律第五章环境场——图形和背景格局第六章环境场——恒常性第七章环境场——三维空间和运动第八章活动——反射;自我;执行者第九章活动——调节的行为、态度、情绪和意志第十章记忆——痕迹理论的基础:理论部分第十一章记忆——痕迹理论的根据:实验部分和理论构建第十二章学习和其他一些记忆功能(I)第十三章学习和其他一些记忆功能(Ⅱ)

2、第十四章社会和人格第十五章结论中文版译序库尔特·考夫卡(Kurt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

3、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IntroductiontoGestalt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ofM

4、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PrincipleofGestalt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格式塔心理学之大成的

5、著作,但是极其难读,史界对此贬褒不一。1941年11月22日,考夫卡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一“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

6、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不像机能主义或行为主义那样明确地表示出它的性质。综合上述两种涵义,它似乎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不能译为“structure”(结构或构造)。考夫卡曾指出:“这个名词不得译为英文structure,因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结果,structure在英美心理学界已得到了很明确而很不同的含义了。”因此,考夫卡采用了E.B.铁钦纳(E.B.Titchener)对structure的译文“configuration”,中文译为“完形”

7、。所以,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二格式培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

8、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19世纪末,以冯特(W.Wundt)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倡导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之为“束捆假设”(bun-dlehypothesis)的元素说,认为复杂的知觉是简单感觉的束捆,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群集。正如R.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