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复制)先秦郑国大型组合青铜编钟郑州大学嵩阳书院郑公编钟(以下简称

复原(复制)先秦郑国大型组合青铜编钟郑州大学嵩阳书院郑公编钟(以下简称

ID:13146561

大小:485.1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0

复原(复制)先秦郑国大型组合青铜编钟郑州大学嵩阳书院郑公编钟(以下简称_第1页
复原(复制)先秦郑国大型组合青铜编钟郑州大学嵩阳书院郑公编钟(以下简称_第2页
复原(复制)先秦郑国大型组合青铜编钟郑州大学嵩阳书院郑公编钟(以下简称_第3页
复原(复制)先秦郑国大型组合青铜编钟郑州大学嵩阳书院郑公编钟(以下简称_第4页
复原(复制)先秦郑国大型组合青铜编钟郑州大学嵩阳书院郑公编钟(以下简称_第5页
资源描述:

《复原(复制)先秦郑国大型组合青铜编钟郑州大学嵩阳书院郑公编钟(以下简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附件:一、设备名称、技术参数及功能要求1、设备名称复原(复制)先秦郑国大型组合青铜编钟——郑州大学嵩阳书院郑公编钟(以下简称“郑公编钟”)2、设计理念郑公编钟以复原1923年出土于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的大型编钟及复制1997年出土于新郑郑国祭祀遗址4号坎编钟精心组合而成。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位于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内城东南部,墓中出土编钟一套23件及少量钟体残片,以及鼎、簋、王子婴次炉等青铜礼器百余件而轰动一时。王国维考证“王子婴次”即楚国令尹子重,楚庄王之弟,卒于共王21年(前570)。故此套编钟当铸在春秋中期。此墓被推断为郑国国君郑公之墓,所出编钟为目前

2、确知的先秦郑国编钟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套。包括特镈4件,甬钟19件。由于历史原因,编钟发现后即被分散。今查河南省博物馆藏特镈1件,甬钟6件。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国家博物馆各藏特镈1件,国家博物馆另藏甬钟10件。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藏特镈1件,尚有部分编钟残片未知去向。因李家楼郑公大墓编钟仅有镈钟、甬钟两种钟形,没有纽钟,编钟高音区的旋律功能较差;所出4件大镈发音音高含混不清,低音区音乐性能也很弱;从编钟的音区分布看,19件甬钟实际是音高重复的两组编钟,10件为一组(可能有一件缺失),其音区与4件大镈之间存在较大的空白大镈本身的音乐性能较差,难以用于实际演奏先

3、天不足,整套编钟的中低音区基本没有。单纯复原这套编钟,还难用于现代音乐演奏的需要。故以复制新郑郑国祭祀遗址4号坎出土的春秋郑国编钟,与李家楼郑公大墓编钟构成一套规模宏大的古代郑国宫廷的钟镈乐悬——即本案的“郑公编钟”。近年在河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的连续发掘出11套编钟,总数达254件。这些编钟时代相近,出土地较为集中,大小有序,铸造规范;与郑公大墓出土的编钟,当属同一时代和文化体系的文物。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4号坎出土编钟与郑公大墓出土的编钟二者结合在一起,不仅有效的扩大了编钟的规模,而且在钟形配置上上弥补了各自的缺欠,音律和音区也可做到珠联璧合,相得益

4、彰。它们共同构建为一套丰硕宏伟、音律齐全,却又不失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郑公编钟。它们各自所提供的大量文献失载的信息,及其有关的研究成果,将在较大的程度上填补先秦史阙;对于进一步认识草创于西周早期、3000年来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文化和艺术生活的礼乐制度,也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3、编列组合郑公编钟的整体编列结构,为上、中、下三层单立面陈设。即上层为20件纽钟,分两组,每组10件;中层为20件甬钟,分两组,每组10件;下层为8件低音大镈,亦分两组,每组4件。(1)上层纽钟上层采用纽钟的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全套编钟的音乐性能,有较好的旋律性能,属中

5、、上音区,使用频率较高。并有可靠的历史依据,为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发现的11例编钟所体现出来的明确规范。其中的4号坎出土编钟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制作精良,音律准确,极具代表性。4号坎出土编钟的实录数据资料如下。说明:形制数据仅需参考通高、中长即可。测音数据中的音分矫正数忽略,纳入现代国际音律体系,低八度使用)。(2)中层甬钟中层甬钟以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原件规模制作,设为20件,分两组。与上、下层钟组配合使用,相得益彰。说明:今于北京、河南与台湾共存出土原件19件,应非出土原件之全貌。根据当时留存的资料,可知1923年发掘时尚发现有编钟碎片,墓中的编钟当在

6、19件以上。郑国祭祀遗址11例编钟所体现出来的明确规范,表明郑国编钟常用惯例应为10件成组,两组成20件套。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甬钟,从编钟的音区分布看,实际的编列应该是音高重复的两组编钟,10件为一组(可能有一件缺失,总计应为20件)。从国博所藏10件甬钟的形制和测音结果来看,10件钟的造型纹饰完全一致,形制大小成序,音律高低依次递进,应为一组完整的编钟;河南博物院所藏的6件编钟,据其测音结果与国博所藏10件甬钟对照,可以清楚地发现,其与国博所藏甬钟之前6件的音高惊人相近。即下表中钟京1与豫1、京2与豫2直至京6与豫6,以它们的正鼓音音高为例,其最

7、大音差为55音分,最小音差仅为18音分,几乎是一一对应。显然,这6件编钟应该是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甬钟的另一组之前6件,这一组甬钟也应该是10件为一组。所缺的4件甬钟,很可能就是现台湾历史博物馆所藏的3件,再加上已丢失的若干残片作为最后的1件(河南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所编《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中发表的台湾历史博物馆所藏的3件甬钟的通高数据均为14.28厘米,且精确到小数百分位而完全一致,此数据明显不合情理,当有误)。由此也可作为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甬钟应为10件成组、两组成套的形式之重要旁证,其与郑国祭祀遗址11例编钟所体现出来的郑国规范完全一致。

8、故郑公编钟之中层甬钟,应此为准进行设计,当无疑义。3、下层低音大镈下层低音大镈的采用,本是李家楼郑公大墓编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