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全集)018

中国哲学史(全集)018

ID:1316890

大小:391.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7-11-10

中国哲学史(全集)018_第1页
中国哲学史(全集)018_第2页
中国哲学史(全集)018_第3页
中国哲学史(全集)018_第4页
中国哲学史(全集)018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全集)018》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八讲:慧远与僧肇ThePhilosophyofHuiyuanandSengzhao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因果学说神不灭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慧远,生于公元334年(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死于公元416年(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他是东晋最博学的佛教学者道安的弟子。据《高僧传》记载,慧远“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对儒、道经典有很深的研究,以后又随道安出家研究佛教理论。他离开道安后,长期住在庐山,聚徒讲学和翻译佛经达三十余年。同时,慧远虽然居住庐山,但广交达官贵人,因此他的影响遍及大江南北,以至深入宫廷。

2、他的主要著作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等,后来收集在僧佑编辑的《弘明集》中。一.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1.佛学的传入据中国文献记载,佛教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相传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10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的出现。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当时人们对佛教教义的了解也只是把它看成与中国黄老方术思想差不多的东西。他们认为老子讲“无为”、“去欲”,佛教也讲“清净无为”、“息心去欲”。或者把佛看做与中国当时流传的神仙差不多。例如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袁宏《后汉记

3、》)。2.六家七宗(1)六家本无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2)七宗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一者释家道安明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详此意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此与方等经论什肇山门,本无异也。次琛法师云:本无者,未有色法,先有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次支道林著《即色游玄论》,明即色是空,故言即色游玄论。第三温法师用心无义。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第五于法开立识含义。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

4、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第六壹法师云:世谛之法,皆如幻化。是故经云:从本以来,未始有也。第七于道邃明缘会故有,名为世谛。缘散故即无,称第一义谛。(《中观论疏》)二.因果学说1.明报应论无明为惑网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二理俱游,冥为神用。吉凶悔吝,唯此之动。失得相推,祸福相袭。恶积而天殃自至,罪成则地狱斯罚。此乃必然之数。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来,岂有幽司?2.三报论一曰现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二曰生报。生报者,来生便受

5、。三日后报。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三报论》)三.神不灭论首先,慧远认为,“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这是反对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精神也看做一种物质性的“精气”,从而认为“精粗一气”、“神形俱化”的理论的。他认为,神不是物质性的东西,“夫神者何邪?精极而为灵者也。精极则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沙门不敬王者论》)其次,神既然是不灭的,那么神是如何从一个形体转到另一个形体中去的呢?慧远认为,这就像火传给薪一样。他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

6、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HaveABreak!僧肇,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七年)。他是当时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大弟子之一,是东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佛教理论家。他对当时在中国流传的大乘空宗和魏晋玄学各派的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各派的理论都不够彻底,还不能充分和正确地表达佛教大乘空宗所谓“空”的基本理论。因此,他从更彻底的大乘空宗立场,对佛教和玄学各派理论进行批判性的总结,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等,收

7、集在《肇论》一书中。四.不真空论1.根据佛教“缘起”说(“缘”指各种条件)的理论证明物的“非有非无”。若有不能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2.从哲学上常讲的“名”“实”关系来说明万物的“不真”。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五.物不迁论1.即动以求静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

8、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2.各性住于一世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