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

ID:1325251

大小:4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0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_第1页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_第2页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_第3页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_第4页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秦露一、创造性地处理速度速度与感情的表达有着天然的联系:中速多表现较平稳的情绪;快速多表现紧张、欢快等情绪;慢速则多用于表现忧伤、沉重等情绪。因此,合唱作品再现过程中速度的处理首先应该“正确”。格里格曾说:“如果一个指挥家把速度弄错了,那就什么都错了”[1]。速度的正确判断建立在对乐谱的研究、作家的风格特点、时代喜好以及歌词的准确把握之上。影响速度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速度术语,但它并不是唯一因素。有的作曲家对于速度术语的标记非常精准,有些则不;而且,速度术语还可能因为印刷等原因出现错误。指挥

2、者应根据作品内容仔细分析、判断。其次,乐曲中和声、节奏、调式调性的变动也影响着速度的变化。《牧歌》第一部分两乐句为同宫系统调式交替。上句为bG宫bD徵调式,下句则为下方五度的bG宫调式;加上织体、节奏等因素的考虑,演唱时第二乐句速度可作更具弹性的处理。再如由徐志摩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混声合唱作品《海韵》,合唱一共五个段落,前四段均以d小调为主,第五段开始部分转为同主音大调D大调,表现执拗的女郎被大海吞没后,诗翁的怅然与悲悼,因此,该部分速度处理应较前几个段落稍慢。在正确判断速度的基础上,可做合理的布局调整。主要有几

3、种处理方式:一、按照速度快慢的自然内涵进行安排,即由较慢速度往较快速度层层变化或由较快速度向较慢速度变化。这种处理手法意味着情绪的自然消涨与“紧张”、“放松”的规律。陈国权改编的混声合唱作品《天路》一曲三大主要部分的速度即可按此方式处理为慢速—中速—快速,使作品的情感蕴涵达到顶点,最终掀起高潮而至结束;二、结合调性、节奏、力度等方面因素作快慢速的突然转变。这种安排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富于戏剧性的作品可据此予以合理安排。舒曼的混声合唱作品《茨岗》第二部分“有人讲着故事,有人唱着歌……”,合唱织体与前后段落形成鲜明对比

4、:采用柱式和声写法,强调和声音响的丰满性,伴以节奏的突然放宽、主旋律持续高音以及ff的强力度等变化。演唱时,此处速度可适当放宽,使音乐进入相对稳定的高潮,刻画吉普赛人对待生活充满神圣、虔敬的信仰的另一个侧面;三、与具体的音乐体裁形式相联系进行布局。我国的板腔体戏曲唱腔的板式布局典型为:散板-慢板-原板-垛板-散板,速度上有一种从松到紧再到松的发展层次。俞抒据唐代李康成词与古曲《夕阳箫鼓》改编的女声无伴奏合唱曲《采莲曲》,第一部分具有引子作用,以轻柔的哼鸣营造深具浪漫色彩的明丽秀美、水天空濛的情景,以慢板为宜;第二

5、部分包含两段:第一段以solo为主,伴以二声部合唱。二者形成呼应性对比复调织体,仿佛采莲女相互招呼着、悠然自得地划着船从四面八方慢慢汇聚到一起,速度安排为适宜的中板;第二段solo与两个合唱声部形成三声部对比复调织体,仿佛三三两两的采莲女汇聚一起,七嘴八舌、有说有笑,以稍快的中板为宜;第三部分描绘采莲女你追我赶、相互竞舟的热闹场景,做慢起渐快至垛板的速度处理,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第四部分描绘夕阳西下,采莲女相互道别、各自摇船归家,速度安排宜与第二部分相似,即以中板演唱;最后一部分为尾声,与第一部分相呼应,以慢板为

6、宜。速度上“从松到紧再到松”的安排,配合力度的强弱起伏,仿佛由远及近再到远的镜头,使得作品在歌词所塑造的形象之外,以其本身的节奏感、结构感以及强烈的画面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四、联系作品曲式结构进行速度布局。如再现三部曲式的速度布局为“快-慢-快”或“慢-快-慢”等。毛泽东词、郑律成作曲的混声合唱《忆秦娥·娄山关》,第一部分刻画红军长征“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壮怀激烈;第二部分则满纸英雄豪气,“哪怕雄关漫道,定当从头做起”;第三部分抒“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之壮丽与豪迈之情。全曲为变化再现的三段式结构,速度处理也应为

7、慢-快-慢。速度的处理还需保持一定的原则:慢速度的乐曲,不可慢到使人感到“拖沓”;快速度时,不可快到使旋律不清楚。总之,只有根据作品内容出发,创造性地处理速度,才能更有效地传达、表现作品意图。二、合理安排力度力度的处理与作曲家的风格、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乐曲的长短及表情有关。纵观音乐发展历史可以知道,同样的力度记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处理是不尽相同的。莫扎特的“f”与贝多芬中晚期作品的“f”绝不是同一强度。因为,前者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后者则具有浪漫主义乐派的特征;同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作家的海顿喜欢用忽然的变化

8、与幽默,偏爱“突强”(Sforzando),而莫扎特则喜欢用“Sfp”(特强后即转弱)。力度的处理首先应注意整体性布局,应力求表现出结构、部分之间的变化对比,体现明显的发展层次与逻辑。无论是小型合唱作品还是大型合唱作品,一定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按照乐曲表现的内容、歌曲情绪的变化以及不同结构部位,合理安排好强弱力度的变化,使之达到“高潮突出,铺陈有序”的效果。如无伴奏混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