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读书笔记

《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读书笔记

ID:13266527

大小:30.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1

《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读书笔记_第1页
《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读书笔记_第2页
《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读书笔记_第3页
《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读书笔记_第4页
《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读书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读书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读书笔记原文:“科举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其他相应制度安排的相互作用、影响,共同对于新的社会变迁、文化转型产生影响、作用,双向建构过程、互为因果。新的社会制度、体制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不断建构中生成,并包含了‘自发社会秩序’的扩展。”(《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版,第21页)我们现在的读书人经历小学、中学、大学有的还读研读博,我们学到了能力,拥有了才华。但是我们并不见得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文化,我们渐渐的丧失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也忘记了自己对社会应负的责任。读了这

2、么多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有的人得到权力、财富和美女,却没有独立与自由的人格;有的人精神上富有,有很高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却孑然一身。但是,他们都得到了自己追求的。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实际上一切都是以活着为目的,以活得更好为追求,只不过有着精神和物质上的不同。科举是自隋唐开始中国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隋唐时,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从而开创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

3、的开创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到了宋朝,科举制不断的完善,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影响并作用于相应其他的制度。而“自发的社会秩序”产生与拓展就是在这些影响与作用的不断建构中生成的。原文:“士大夫的入世与入仕,往往容易导致对于皇权的依附,从而失去了士大夫人格的独立与自由。而缺失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则往往直接导致失去士大夫文化传统中最宝贵的优秀品质——以道抗势。实际上一直到范仲淹时代,士大夫普遍的人格,往往不仅体现出对于权力的依附与追逐,而且的首辅大臣,

4、就是典型的代表。往往为此体现出对于权力的献媚,丁谓、吕夷简等并不缺乏能力与才华。”(刘方《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版,第61页)胡适在《介绍自己的思想》中这样写道:“救出自己的唯一法子便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于现状。敢说老实话,敢攻击社会上的腐败情形,做一个‘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如今的人们都用物质的功利性来衡量人或事物或事件的价值,把什么都

5、娱乐化、功利化了,道德、人格、理想、信仰、修养……人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与人生的人格理想逐渐丧失。如今的人们欲海中沉浮,争名逐利,使得人类的文化道德底线逐渐缺失。而古人读书却是为了做官,宋朝有着“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真宗赵恒在《劝学诗》中就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用名利去诱惑读书人,将追逐权力和依附于权力作为知识分子最终归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读好了书就

6、能走上仕途,前程锦秀,自然就华屋美女什么都有了。不过随着科举取士的名额越来越来,造成了宋朝的官僚机构人员沉冗,庞大的官僚机构也是造成北宋后期积弱积贫的原因。原文:“而宋代这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特征的形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由范仲淹等一批优秀士大夫提倡和践行士风开始,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士大夫群体,而非个人具有独立人格,建构起人格气节,特别是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从而也第一次使士大夫群体而非个别人物具有了普遍的对于自由之精神的追求与肯定。”(《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版,第76页)“五

7、四”时期,青年们高呼自由主义、爱国主义,他们相信集体主义是“忘我”的,也相信了“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相信了消灭私有制并代之以公有制,也是根据朴实的表面认识,得出只有这些“忘我”才能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公正的结论。可在胡适看来,这些“忘我”却恰恰是“通向奴役之路”。胡适在《介绍自己的思想》文中写道:“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取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争取国家的国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宋朝也是这样一个爱国主

8、义高涨的年代,很多士大夫并不是为了名声权利去入仕做官,而是为了施展抱负,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他们是有气节的,但是他们却丧失了人格上的独立与自由。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这样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