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性論之研究

孟子人性論之研究

ID:13301154

大小:592.00 KB

页数:131页

时间:2018-07-21

孟子人性論之研究_第1页
孟子人性論之研究_第2页
孟子人性論之研究_第3页
孟子人性論之研究_第4页
孟子人性論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人性論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孟子人性論研究研究生:葉冰心撰指導教授:陳德和教授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11目錄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第二節研究之文獻回顧..................3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範圍..................6一研究方法....................7二研究範圍....................10第二章孟子人性觀念之承繼.................13第一節思想史之背景...................13一思惟之特徵.........

2、..........13二傳統之背景...................18(一)帝與天....................18(二)仁......................24第二節觀念史之發皇...................29一實體與本質...................31二傳統思惟中之存在觀...............37第三章孟子心性說之辨析..................43第一節性之辨析.....................44一「生之謂性」之限制...............44二「本質」解析之侷限...............48三性為「義

3、內」義.................54第二節心之辨析.....................61一心之為積極性元素................64二心之功能—思..................66三心之主宰、超越義................70第三節以心善言性善...................74一善之義涵....................75二向善說之侷限..................78三本善說之證成..................822第四章孟子惡概念之探討與工夫理論之開展..........86第一節孟子對惡之解釋.............

4、.....86一性命對楊....................88二「不思」之義涵.................93第二節惡之消融與善之呈顯................98一身心關係之證立.................99二善之呈顯與實踐工夫之開展............104第五章孟子天人觀之開顯..................115第一節義理天之發現..................115第二節道德形上學之可能.................118第六章結論........................127參考書目........................

5、...1301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人類亙古至今不斷地求新求變以臻圓滿之境。然中國哲學以價值之取向而論其存在之意義,西方哲學即緣存在之途徑以究其價值之根源;此之殊異即於「通孔」之別,1由之應物無有同感,於源因而無有同觀,亦依此而發展出不同之哲學內容,然皆以達此圓善之境為終極目的。中國哲學自始即著重於人之關懷,於根源無能離人以論,此儒、釋、道者皆然。因此,人性之探究始終為中國哲學之課題。而諸家言「性」皆莫不憑「心」而論,是故心性一詞即為中國古來思想之核心,而此又以儒家為最。作為中國思想主流之儒家,孔子為其創始者,孟子繼之而十字打開,予心學為之拓展,立以義理規模;迄今言中國思想者莫不以孟

6、子之學說為主軸,以展開對中國種種之探討。孟子性善之說雖起因於當時環境,綜觀《孟子》七篇,2多以闡述政治、人倫、親情者,然其論皆基於其人性觀始得成立。此後學即無以其為政治學、倫理學之著,而視其於人性之論為人類自身之探究者。袁保新先生即謂孟子之學「不僅充分的展開了孔子仁道的精神理路、義理宏規,而且也觸及到了所有人類價值心靈一旦覺醒後必然要探索的問提」,3直以孟子之心性論即是對每個當下具體實存之個人之闡述,故此心性之論即其人性論。孟子之主張,雖肇始於「周文疲弊」之亂象,4然其非僅以正疲弊之禮樂為志,其旨乃於「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孟子‧滕文公下》)。此因周文疲弊所代表著非

7、僅儀式上禮樂之崩,而實為道德之淪喪,人性之墮落,如其所云:「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孟子‧公孫丑上》)。因此,孟子對於邪說、詖行、淫辭之亂象所提出之性善之論,非方法1牟宗三先生認為:「每個文化的開端,不管是從哪個地方開始它一定是通過一通孔來表現,而有形上的必然性。然而,為何為此而非彼之通孔,則只有歷史之必然性、辯證法則的必然性。」(參見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頁14,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