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知识专题讲座

楹联知识专题讲座

ID:1333966

大小:111.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7-11-10

楹联知识专题讲座_第1页
楹联知识专题讲座_第2页
楹联知识专题讲座_第3页
楹联知识专题讲座_第4页
楹联知识专题讲座_第5页
资源描述:

《楹联知识专题讲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楹联知识专题讲座(一)——主讲人:孙英一、教学目的(一)了解对联的概念和要素。(二)掌握对联的格律和写作方法。二、教学时间:三课时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对联的概念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是用于特定场合的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一般是悬挂或粘帖楹柱上、门上、厅堂、墙壁上乃至花圈上,或庆贺、或哀挽、或酬赠、或题名胜、或诣讽。最常见的是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帖春联,可以说对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学艺术。二、对联的三要素对联有三个要素:对偶、独立、独特。1、对偶,即是对联的内在性质又是对联的外在形式。表现为:上下两句(出句和对句)字数相等、平仄协调、词性(词类)相同、结构相同

2、。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联格律的基本要求。举例:兵无孙法战难胜;人有英才事易成2、独立,是指对联有独立的完整的意义、能够独立使用。如常江先生题鹳雀楼联:“上去果然穷远目,下来依旧放平心”。而律诗和绝句中的大多数对偶句不具备这个特性,一般情况是一首诗的八句(或四句)共同表达一种完整的意境。例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由两个对偶句组成的,但是每个对偶句都不能单独表达一种完整的意境。因此,如果说对联来源于诗,那么它就是诗中之诗,是诗词发展的高级阶段。独特,是指对联具有独特的形、音、义的文学表现形式,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对联。它能集多种修辞方法于一身并能吸

3、取诗歌、谒后语等艺术手法而不改其特性,不象散文诗与诗化散文、纪实文学与报告文学那样容易混淆。例如:解缙的“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一联,就是集对偶、排比、总分、借音等多种修辞方法于一身,构思新巧工稳。第二章对联写作的一般要求由于对联是一种文学艺术,并具有对偶、独立、独特的三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对联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注意对联的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完整,要重在立意、工于练意。如: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征春联出句是“梅柳迎春,万里东风绽桃李”,有应对句:“星辰拱极,千年大业莫参商”,一般人都认为,用天文名词与植物名词属对,立意宏伟而思想可取

4、,可以得奖。但细分析,参、商都是二十八宿之一,“参商”比喻亲友不能见面,又比喻感情不不和睦。如果得奖公布于众,敏感的外国人可能会推论出党中央分两派,正在斗争,自然会闹出政治笑话。最后,应对者只好“委屈”出局。 二是要有针对性。即在撰写、张贴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等特点,做到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弄不好也要出笑话。如:有位朋友给她母亲过生日,我也去祝寿。他要悬挂“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不留香”这副联,问我行不行。这是个挽联呀,让人哭笑不得。我只能说改为“慈竹当风舞;晚萱经雨香”五言好点。三是要有文学艺术性。这就要求在创作时,注重运用形象思维、艺术夸张

5、、炼字锻句、用典等手法,做到百改不厌、巧妙取舍、含蓄婉转,达到以情感人、以景动用人、以理服人的艺术效果。当然,好的联语又不能让人看出有斧凿的痕迹,仿佛天然而生,信手拈来,文采四溢。如李俊和先生题鹳雀楼联:“五峰列障,九曲抱关。想它鹳雀栖身,定是沉迷此景;三省闻鸡,四围眺胜,问尔黄河转首,莫非留恋斯楼?”作者煞费苦心,一想一问真是叫绝!古训讲:“言之无文,则行不远”。对联无文采,索然无味,必定影响艺术效果。四是如有“横批”时,最好和“横批”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多数的对联可以不用“横批”,但我们可以把“横批”看作是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横批”能画龙点睛地突出对联的中心思想,对对联的内容起着补充和烘托

6、的作用。所以,创作对联时,可以用“横批”与创作主旨有机地相照应,做到“横批”与联语相得益彰。五是要符合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与诗词的格律、音乐的乐理一样,即是对联创作的内在规律又是它的外在形式。在创作对联中又怎样遵守格律呢?通常可概括为:撰写对联,优美精练;表情抒意,喜闻乐见。上下两联,长短相等;上仄下平,对仗工整。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节奏步匀,句式亦同。含义关联,异位避复;传统特征,切记牢固。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直写竖贴,齐头并挂。传统对联作法讲座(讲义稿全) 所谓对联,即是由对仗构成的上下两联。对仗,即是字面相对和平仄相对。主讲:朱汝略律句联与散文(白话)句式联楹联昉自骈体文赋和近体律诗,

7、与律诗对偶句之颔、颈二联尤有最近之血缘。在声律和偶对上尤须符合格律,力求和谐精致。孙髯翁昆明大观楼长联创造了楹联结构的完美典型,标志着楹联足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争妍媲美。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