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ID:13346227

大小:69.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22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_第1页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_第2页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_第3页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_第4页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3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蒋惠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人说,“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只学不问,越学越笨。”对教师而言,“善教者则为善问者”,“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对学生而言,“学会提问是语文入门的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发问两个方面,那么,就这两方面的对象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一、提问要有目的性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问要有目的。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提问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设计问题时要做到

2、“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在问题边上写上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提这个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保证了提问的有效性,使无目的无价值的问题不提,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不提,没有思考力度和张力的问题不提。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这是我们在备课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设计提问的依据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凸显重点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反之,应该舍,必须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益。二、提问要有切入点提问要有切入点,抓住了这些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教师

3、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教师用心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能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给学生一双会生“疑”的“慧眼”。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提问的切入点呢?以下是抓提问切入点的“十问”。①、问在课题处13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如课文写“谁”(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层层深入挖掘。在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提示他们可以针对

4、课题提出一些问题。一般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方面来提问,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养成见题生疑的习惯,从而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比如:看到课题《掌声》,学生就会从:“这是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他掌声?”“这掌声代表了什么?”三方面思考。看到课题《微笑着承受一切》,学生就会发问:“谁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什么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是怎样承受着这一切的?”不管这些问题是否稚嫩,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步,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都应鼓励。②、问在关键处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

5、文的重点和难点,击鼓要击在鼓点上。好问题往往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他是多么简朴!”然后提问:周总理的劳苦体现在哪里?简朴又表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凭借语言、抓住重点分步讨论,不但学有兴趣,而且对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中心的写法印象深刻。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鼓点——关键词句进行质疑,一些推动情节的词句、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中心句等都是可质疑的关键词句

6、。抓住了这些词句,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关键。例如:课文《真正的愤怒》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生命里曾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这话很关键,是生活在江南地区的孩子们所无法真切感受的内容,更是理解全文,揭示主题的钥匙。13让学生熟读这段话后质疑。果然学生对此生疑,提出了好几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这究竟是一碗怎样的水?”“为什么说这碗水曾经在我的生命中流淌过?”“这碗水为什么能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愤怒?”“什么是真正的愤怒”?这些问题就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阅读,不断探究。③、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

7、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如有位老师教《捞月亮》,一开始就板书“捞”,然后走到讲台上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不是“捞”(拿)?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问:这是不是“捞”(捡)?那么“捞”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捞”的意思后板书:“月亮”,又问:月亮在天上,能“捞”吗?而文中却说捞月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启发学生探求课文的愿望。教师要教给学生抓住课文的矛盾之处质疑的方法。如教课文《家是什么》,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后让学生找找文中有何矛盾之处?学生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