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ID:13356481

大小:3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2

《故都的秋》教案_第1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2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3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4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教案范浦红一、导语设计秋天是大自然中充满魅力的季节之一,也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评价总结)看来,在我们大家眼里,秋是多彩多姿的。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读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凄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今天,我们继续品味《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二、回忆上节课,明确学习

2、目标这是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我们的鉴赏讲围绕两个话题展开:郁达夫的秋天和秋天的郁达夫。上节课,我们在美读的基础上,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总结了散文阅读的方法,知道了散文的主旨往往在景人相通之处。我先请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郁达夫眼中的秋天有怎样的特点?(一生答,老师板书)本节课,我们的重点是解读“秋天的郁达夫”,进而感受中国文人的秋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6一、秋天的郁达夫卞之琳有一首韵味十足的哲理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当郁达夫陶醉在他所见的故都秋色之中时,我们又分明被他清瘦的身影感染,他装饰了我们的心

3、灵。那么,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郁达夫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仔细品味,然后在小组间谈谈自己的感受。(小组代表作答,分别抽取和谐小组、智慧小组、幸福小组、活力小组、梦想小组)(1)好,这组同学选择的是“静对秋花”的郁达夫。这组画面里,“租住的一椽破屋”给人一种出门在外,客居他乡的孤独;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的清凉;作者在这样的秋草枯黄中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落寞的近于无聊;静对着蓝白冷色调的牵牛花,使人顿生生命将尽的凄凉之感。为什么作者说淡红颜色的花最下呢?因为暖红的色调不太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这就如同我们常人忧伤的时

4、候不愿意听到喧闹的乐曲。人们总是选择更符合自己情绪的事物喜欢。因此,王国维说的好,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环境清净,人心更静。正如朱自清所言,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2)这组选择的是“轻扫秋蕊”的郁达夫。作者写北国的槐树,不写其高大挺拔,而写其落蕊。6晨踏落蕊,轻扫落蕊,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有欣喜,亦有寂寞。无可奈何花落去,淡淡悲凉油然生。幽人徘徊,落蕊满地,寻寻觅觅为何事?此时,达夫早已成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而“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1932年1月4日,他写了幅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年近不惑而感悟到

5、人生的悲凉、落寞。这里的作者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轻扫秋蕊独徘徊。(3)“细听秋蝉”的画面。秋蝉在我们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那凄切的寒蝉声本就令人柔肠寸断,更何况象作者所言,家家户户有蝉鸣?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是何等牵动心魄,置身此地的人又何止一个“愁”了得?  (4)秋雨——春雨濛濛,富有诗意;夏雨粗犷,畅快淋漓;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萧瑟的寒意。画面的中心是两个都市闲人。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6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

6、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一个“了”字意味无穷——天气转凉了, 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作者谈天气不谈国事,反映的正是一种政治高压。化用名句,

7、含蓄隽永。(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胡同文化》)(板书:闲话秋雨)(5)秋枣——喜看秋枣,青涩转红,可西风漫起,卷沙扬尘,枯燥荒凉。“朔风动劲草,边马有归心。”“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板书:喜看秋枣)小结:从这些秋声秋色中我们感受到了秋的意境,更看到了一个落寞的知识分子对秋的眷恋、陶醉,世人对美的眷恋有谁不曾有过呢?然而又有谁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这逝去的美呢?而文章结尾,作者喃喃自语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8、郁达夫三岁丧父,中年丧子;抗战前,因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