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ID:13371489

大小:4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2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_第1页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_第2页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_第3页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_第4页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罗仕伟1周丽萍1陈军2刘汉儒3(1.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州天河510642 2.重庆市饲料兽药监察所,重庆渝北4011473.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北碚400716 )摘 要:中药颗粒剂是一类常用的中药剂型,是以单味中药为原料,经现代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工序精制而成的一种颗粒状制剂。颗粒剂型携带方便,便于运输、保存和临床投药的方便,能更好的满足现代规模化养殖的需要,发挥中药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就近年来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工艺研究现状做简单综述。关键词:颗粒剂;生产工艺;中药中药颗粒剂是指中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辅料或与部分药材细粉混匀,制成的

2、干颗粒状剂型。中药颗粒剂按溶解性能和溶解状态分可溶性颗粒剂、混悬性颗粒剂和泡腾性颗粒剂。中药颗粒剂是结合汤剂、酒剂和糖浆剂的特点而发展起的一种中药剂型,既保持了汤剂吸收快、显效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服用前临时煎煮,久置易霉败变质的特点,不便携带的缺点,具备了易溶解、易吸收,生物利用度优于片剂,制备工艺又比片剂、针剂少,所以颗粒剂发展很快,深受临床使用的一类新剂型[1]。也可以说中药颗粒剂是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工艺及剂型改革研究的进展,是依据中医药理论临床应用需要,而对中药材及中药材饮片进行特殊加工的一种便于携带和服用的疗效显著增高的新剂型。开始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其携带

3、服用方便,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药生产工业中曾以年递增41.9%的速度发展。中药颗粒剂最初多含药材细粉,工艺凭经验而定。随着制剂质量要求的提高,各种新辅料和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中药颗粒剂的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已向中药配方颗粒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对中药颗粒的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有更加明确的规定,更能保证质量和用药安全。1 提取工艺中药颗粒剂的制备关键的问题是对原药材的进行提取和浓缩,中药传统的提取方法主要是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等。目前,煎煮法仍然是最常用的提取工艺。煎煮法最明显的缺点是效率较低,只适用于一些水溶性较强的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有人对煎煮法提

4、取效率进行了研究,测定发现其浸出率仅为55.5%左右[2-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提取方法和技术得到采用,提高了中药颗粒剂的质量。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超滤技术(UF):一种以多孔性半透膜-超滤膜,作为分离介质的膜分离技术,具有分离不同分子量分子的功能[4]。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类有机高聚物吸附剂,上世纪70年代末逐步应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是以采用特殊的吸附剂从中药复方煎液中有选择地吸附其中的有效成分祛除无效成分的一种提取精制的新工艺[5]。此外,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被引入中药提取领域,该法提取效率高,对不稳定成分的提取尤为优越

5、,稳定成分的提取尤为优越。较适用于提取脂溶性、分子量较小的物质,对极性大和分子量大的物质需要使用夹带剂[6-7]。90年代中期出现的超声提取法(UWE)、是利用超声波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增大溶剂穿透力提高药物溶出速度,缩短提取时间,能够较大地提高药物的提取效率,主要用于生物碱类成分、植物含苷类成分的提取、皂苷类成分萃取、蒽醌类成分提取等[8-9]。此外还有微波辅助萃取技术(ME)、酶工程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ATPE)、分子蒸馏技术、中药絮凝分离技术、高速离心分离技术、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都可较大幅度地提高提取效率[10]。中药的提取工艺还包括提取工艺的优化,特别是

6、中药复方的提取工艺,采用最多的正交优化试验。正交设计法试验是从全面试验设计的整体观念出发,从整体试验中挑选部分代表性强的试验点进行试验,利用正交表均衡分散、整齐可比特性,不是直接比较试验结果的好坏,而是通过水平试验值的大小,对各因子主次和水平的好坏作出分析。它的理论研究始于欧美,国外50年代开始推广。我国自1972年推广应用,很快被广大科技人员所青睐。在中药方剂提取研究中应用较多,用正交表可安排多因素试验,水平可任选,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找出最佳提取方案[11-12]。2 纯化浓缩工艺2.1 纯化工艺中药的纯化工艺直接关系到有效物质的分离,是中药颗粒制剂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应用最

7、广泛的方法是水提醇沉法,中药水提取物剂量大、易吸潮、较不稳定,是中药制剂成型工艺中最难解决的问题[13]。同时药物成分如生物碱、甙类、有机酸等活性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多糖和微量元素的损失尤为明显[14]。近年来出现了絮凝沉淀法、大孔树脂吸附法、微滤、超滤法等。絮凝沉淀法又称吸附澄清法。是指将絮凝剂加至中药的水提液中,以电中和及吸附方式,沉淀带负电的粒子,如蛋白质、粘液质、树胶、鞣质等亲水胶体粒子,通过滤过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按澄清剂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明胶鞣酸类澄清剂、101果汁澄清剂、壳聚糖、ZTC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