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笔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oc

中国近代史笔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oc

ID:13378441

大小:3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2

中国近代史笔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oc_第1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oc_第2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oc_第3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oc_第4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笔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上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主权大量丧失。  经济上列强加紧资本输出,社会贫困落后,民族工业受到打击  2.清末实行新政时间1901年  目的: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内容:奖励实业,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结果:未能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深了阶级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成长  4.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抗捐抗税斗争,农民武装起义,收回利权运动  二.兴中会的成立  1.兴中会时间1894年领导

2、孙中山地点檀香山  革命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目的;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广州起义1895年意义: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已同清政府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出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三.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1.革命思想的传播  时间20世纪初途径:译书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等  报刊《国民报》、《游学译编》、《浙江潮》、《二十世纪大舞台》、:《汉声》  指导思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中心:上海、日本东京  三大革命思想家: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

3、警世钟》  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2.革命团体的建立  成立时间名称主要成员领导人  1894兴中会华侨和会党孙中山  1904华兴会留学生和学界黄兴和宋教仁  1904光复会留学生和学界蔡元培  1906日知会学界和新军刘静庵  影响: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三.材料解析题答案  1.实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主要内容是扫除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华振兴。  2.明确地提出了革命建国纲领。有助于唤起人民的觉醒,鼓舞人民的斗志。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局限性:对西方的共和

4、政体缺乏全面的认识,有点盲目崇拜和排满的思想。  第二节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历史条件: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  .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三民主义  提出: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阐发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创立民

5、国“即民权主义就是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思想核心。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就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意义: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的利益和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而不能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二.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实质:资产

6、阶级不同派别之争  作用:进一步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名称时间领导人特点  萍浏醴起义1906年刘道一同盟会影响下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  浙皖起义秋瑾徐锡麟  镇南关起义孙中山黄兴  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同盟会影响下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三.材料解析  1.民族革命是指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政治革命是指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革命是指通过核定地价,实现土地国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因为:清朝统治者,对内实行专制和民族压迫,对外已成为帝国主义侵华之工具,故要民

7、族革命,而民族革命只能推翻清政府,不能铲除君主专制政体,故要政治革命,而要解决革命后社会发展问题,必须进行社会革命。  2.孙中山鉴于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导致的即将单来的社会革命而提出的。想以此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防止欧美之弊端在中国出现。  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1.预备立宪  目的:遏制革命形势,维护封建统治  过程:1.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  2.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3.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1911年裁辙军机处,设“皇族内阁”  实质:为了维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