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墓一号木牍重审

银雀山汉墓一号木牍重审

ID:1342270

大小:184.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7-11-10

银雀山汉墓一号木牍重审_第1页
银雀山汉墓一号木牍重审_第2页
银雀山汉墓一号木牍重审_第3页
银雀山汉墓一号木牍重审_第4页
银雀山汉墓一号木牍重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银雀山汉墓一号木牍重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71银雀山汉墓一号木牍重审程浩上海大学摘要:银雀山汉墓一号木牍上记录了简本《孙子兵法》核心部分的篇题信息,其中的篇目、篇序与今本《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差异并不大。银雀山出土的简本《地形二》篇,曾被视作《孙子》的一篇佚篇。但从篇题木牍提供的信息来看,其在简本中与其他十三篇同样被视作《孙子》的核心内容。银雀山出土的古本《孙子兵法》,在文献序列上可能是介乎韩信“序次兵法”与刘向“校中秘书”之间的。关键词: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篇题木牍1972年发掘的银雀山一号汉墓

2、除出土大量的简书外,还出土了木牍和木牍残片。经整理,这批木牍至少有五方。一号木牍与二号木牍随《孙子兵法》与《守法守令十三篇》书简发表于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图版第24页和第94页、摹本第38页和第122页。其他三方木牍虽未发表,但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成员吴九龙先生已作专文介绍。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31页。收稿日期:2011年9月30日發佈日期:2011年9月30日頁碼:15/1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

3、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71其中,一号木牍写有简本《孙子兵法》的篇目信息,被一致认定为该墓出土的简书《孙子兵法》的篇题目录。在20世纪出土的简帛书籍中,发现有篇题目录的并不多见,而能与简书内容基本对应的更是少之又少。银雀山汉墓一号木牍的发现,对于研究《孙子》一书的结构和流传以及汉代的书籍制度都是极具意义的。银雀山汉简的出土在上世纪末曾掀起了一场热潮,研究《孙子》的论述一时著家蜂起。但对于一号木牍进行过深入研究的,仅有李零李零:《〈孙子〉篇题木牍初论》,原载《文史》第十七辑,收入《〈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

4、371页。与李学勤李学勤:《〈孙子〉篇题木牍与佚文》,《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60页。两位。两位先生的研究,虽有不完备之处,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认识。本文对银雀山汉墓一号木牍的研究,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一木牍提供的篇题信息一号木牍共由六块残片缀合而成,残长22.3厘米、宽4.3厘米。从同出的二号木牍中腰两侧各刻有一个小缺口且留有清晰的系绳痕迹判断,作为简书目录的木牍,原来应该是系在卷好的简册上面的。虽然一号木牍的保存情况不是很理想,但从其上的文字分布来看,木牍可分成三排五行。现根据整理者的释文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释文第29

5、页。,将木牍上的文字分行抄写如下:埶□□收稿日期:2011年9月30日發佈日期:2011年9月30日頁碼:15/1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71□實□·軍□行□……□十五七埶三千□□火□用間九地□刑在释文之后,整理者另附了一则说明,指出:“第二排第三行篇名上有黑圆点。似木牍原分《孙子兵法》十三篇为两个部分,此牍第一排及第二排的第一、二行记第一部分的篇名及字数总计,第二排后三行和第三排记第二部分篇名及字数总计”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释文第29页。。在

6、同时期出土的简帛古书中,屡见以墨丁表示分割的用法。因此,认为简本《孙子》分为两个部分是没有问题的。但要了解如此分割用意何在,以及简本的篇序究竟为哪般,还需要先对木牍中每一栏的记载进行仔细推敲。第一排第一行:缺。李零先生曾推测此处为简书书题。李零:《〈孙子〉篇题木牍初论》,《〈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第372页。但从目前出土的简帛书籍来看,仅张家山汉简、睡虎地秦简和马王堆帛书的部分书目发现有书题,且大部分为篇幅较短难分篇章者。与一号木牍同出的其他四方木牍中,也都未见书题。因此,推测此行为书题缺乏足够的依据。其实,简帛书籍中鲜见书题的现象并不是偶然,是合乎早期书籍制度的。前辈学者余嘉锡先生是研究古

7、代书籍制度的集大成者,他在《古书通例》中指出:“古人著书,其初仅有小题,并无大题收稿日期:2011年9月30日發佈日期:2011年9月30日頁碼:15/1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71也。”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3页。傅斯年先生认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