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ID:13549164

大小:3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3

《扬州慢》导学案_第1页
《扬州慢》导学案_第2页
《扬州慢》导学案_第3页
《扬州慢》导学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扬州慢》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南安三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高二语文备课组整理《扬州慢》导学案编写人:林燕鸿审定人: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学时安排: 1课时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知识链接: 一.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

2、和游兴。几百年后。到了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二、知人论世:作者、背景简介。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

3、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3、题解。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三、整体把握。一)、课文朗读。1、提示: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内

4、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2、要求:感知文意、正音释词、体味意境。二)、学习小序。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4明确: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明确:三)、学习词作。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明确: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

5、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明确: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四、理解想象。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

6、解鉴赏。五、拓展阅读《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4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题解】《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7、也。”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六、答题技巧指导:分析表现手法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

8、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5、答题示例(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