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冀教版语文七下中国少女教案1

义务教育冀教版语文七下中国少女教案1

ID:13576001

大小:20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3

义务教育冀教版语文七下中国少女教案1_第1页
义务教育冀教版语文七下中国少女教案1_第2页
义务教育冀教版语文七下中国少女教案1_第3页
义务教育冀教版语文七下中国少女教案1_第4页
义务教育冀教版语文七下中国少女教案1_第5页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冀教版语文七下中国少女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少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在对文章和作者整体了解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手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简述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力目标分析文章在构思方面的独特之处。情感目标[感悟作者对少女时代的怀念之情,以及在新时代少女身上寄予的希望。教学重难点分析文章在构思方面的独特之处是本文的重难点。教学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你们见过中国少女么?你们想象中的中国少女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来看一看中国少女。作者简介陈丹燕,1958

2、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1966年在上海上小学,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1972年在上海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的研究,《让生活扑进童话:西方现代童话的新倾向》,获全国儿童文学论文优秀论文奖。获文学学士学位,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同时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1983年出版长篇童话译著《小老鼠斯图亚特》。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国少女》发表在上海《少年文艺》,获上海青年作

3、家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第一篇小说《当有人遇到不幸》发表在上海《少年报》,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1986年在南京《少年文艺》上发表小说《上锁的抽屉》,开中国青少年文学中少女文学先河,并结集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少女们》。同年采访了上海一个女中学生的自杀事件,并写作第一部中篇小说《女中学生之死》。1988年出版第—部长篇小说《女中学生三部曲》。1990年发表第一篇成人中篇《寒冬丽日》,开始成人文学的写作。1991年《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在日本福武书店出版,再版七次,被日本儿童文学协会选人本世

4、纪最好的一百部世界儿童文学作品。访问日本,第——次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受到极大的吸引。写作第—部女性题材长篇小说《心动如水》。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国际书展推荐介绍中文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三个月的欧洲生活,极大地冲击和开阔了她的思想。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对自己的童年时代做了第一次全面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写作一系列欧洲的生活,知识分子采访记。11月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设青少年节目《12种颜色的彩虹》,做圣诞特别节目,捐款在上海儿科医院设立儿童白血病无菌病房“12色彩虹屋

5、”,节日获上海政府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新闻奖金奖,在波兰南部的小镇扎库帕纳得到了获奖的消息。1994年游学美国,在新泽西小镇上唯一的一家意大利咖啡馆里写作长篇小说《纽约假日》,实现了在一家异国咖啡馆里写一部小说的心愿。1995年《一个女孩》德译本《九生》在瑞士出版,被德国之声选为最佳童书。1996年《九生》获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获德国青少年评委金色的书虫奖。出版《精神故乡》(与陈保平合作)。1997年,《九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青少年倡导宽容文学奖,德国柏林市了解外来文化图书1997年特

6、别奖。出版《独生子女宣言》,并策划制作五集电视记录片《独生子女》。掌握以下生字词矜jīn   遏è   飒sà敦实:粗短而结实。矜持:拘谨,拘束。遏止:用力阻止。韶华:韶光,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整体感知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的第一段交待了些什么内容?明确:文章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原因。2.文章第2—5段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明确:琼眼中的中国少女和我眼中的美国少女性格上是完全不同的,从琼的回答和我的感受中可以看出来。3.文章第7段对会场布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会场的布置勾起了“我”对以往生

7、活的回忆,每一处场景都印有“我”少女时代的足迹4.文章第9段是对唱歌的中国少女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对唱歌少女进行细致的描写?明确:对唱歌少女形象的细致描写,说明她符合“我”心目中的少女形象。5.文章第10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使文章很自然的由现时场景引发我的回忆。6.文章第11段提到了“我也曾经感到有什么东西醒来了……”,“什么东西”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明确:“什么东西”实指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爱。7.文章第27段反映了什么问题?明确:反映了“我们”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悲哀,长久以来的压抑使“我们”丧失了很多。8.在文章最后

8、几段提到琼谈论到中国时的印象:“我在美国时听人说中国不属于自由世界,控制很严,不能自由说话,以致中国人难得笑一下。”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中国长久以来的教育制度使人身心备受压抑,让人感觉很难接受,国民的精神面貌给外界的印象就是麻木、没有自我。文章主旨总结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叙述了作者陪一个美国中学生访华团到母校的观感。作者巧妙的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