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ID:13585990

大小:788.00 KB

页数:73页

时间:2018-07-23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  发生期:1898-1917;  发展期:1917-1949  (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  (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  (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

2、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  (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

3、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显示出革

4、命终不彻底的一面。“新文体”——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发表政论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这些政论具有空前开拓的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白之间。条理明晰,笔锋含情,有很强的鼓动性。“新文体”是梁启超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创造的过渡期文体形式。“新文体”突破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便于表达新的思想。小说界革命——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向来没有正统地位,只能附于“四部”子、史部中。严复、夏曾佑鉴于“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于是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为正史之根”。第一次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在小说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梁启超在严、夏之后,从小说具有的“启

5、蒙”、“新民”社会功能角度,把自古视为卑贱文体的小说提高到史无前例之高度。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四)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李嘉宝(字伯元,江苏武进人)-73-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字研人,号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佛山人)  《孽海花》——曾朴(字孟林,号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  《老残游记》——刘鹗(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丹

6、图人)清末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近代文学特征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 (1)深重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2)犀利的社会批判、道德鞭挞;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

7、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