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网络教育 建筑力学随堂练习2016.12.

华南理工网络教育 建筑力学随堂练习2016.12.

ID:13590940

大小:949.5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8-07-23

华南理工网络教育  建筑力学随堂练习2016.12._第1页
华南理工网络教育  建筑力学随堂练习2016.12._第2页
华南理工网络教育  建筑力学随堂练习2016.12._第3页
华南理工网络教育  建筑力学随堂练习2016.12._第4页
华南理工网络教育  建筑力学随堂练习2016.12._第5页
资源描述:

《华南理工网络教育 建筑力学随堂练习2016.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静力学基础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因此这两个力___B__。  (A) 平衡;(B)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C)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D) 合力为零。2. 固定端支座的约束反力是_A_。(A)、、(B)、(C)、(D)3. 定向支座的约束反力是_B_。(A)、、(B)、(C)、(D)4. 固定铰支座的约束反力是_C_。(A)、、(B)、(C)、(D)5. 下列结论中,哪些不正确?_A_(A)力偶的合力不为零;(B) 力偶是一对力; (C)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D)力偶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产生转动。 6. 光滑面对物体的

2、约束力,作用在接触点处,方向沿接触面的公法线,且(B)  (A)指向受力物体,恒为拉力(B)指向受力物体,恒为压力  (C)背离受力物体,恒为拉力(D)背离受力物体,恒为压力7.力的可传性原理是指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在不改变其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下(B) (A)平行其作用线移到刚体上任一点(B)沿其作用线移到刚体上任一点 (C)垂直其作用线移到刚体上任一点(D)任意移动到刚体上任一点 8. 力在图示坐标系Oxy的y轴上的分力大小和投影分别为(B)。(A)和(B)和(C)和(D)和 9. 如图所示,一重物放在光滑支承面上,其重量为G,对水平支承面的压力为FN,水平

3、支承面对物块的约束反力为,则构成平衡力的两个力应为(B)。(A)G与FN(B)G与(C)FN与(D)G与和FN与10.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平衡。(×)11. 力的可传性,只适用于刚体。(×)12. 力偶可以与一个力平衡。(×)第三章平面力系1. 平面上的合力对该平面内一点的矩(B)  (A)大于其各分力对该点的矩的代数和  (B)等于其各分力对该点的矩的代数和  (C)小于其各分力对该点的矩的代数和  (D)有时大于、有时小于其各分力对该点的矩的代数和2. 平面汇交力系如图所示,已知:F1=F2=2kN,F3=4kN,则该力系合力R的

4、大小为(A)(A)R=2(1+)kN(B)R=4kN(C)R=2kN(D)R=0 3. 一平面任意力系向O点简化后,得到如图所示的一个力和一个矩为MO的力偶,则该力系的最后合成结果是(D)(A)一个合力偶(B)作用在O点的一个合力(C)作用在O点右边某点的一个合力(D)作用在O点左边某点的一个合力4. 图示三铰刚架上作用一力偶矩为m的力偶,则支座B的约束反力方向应为(C)(A)沿BC连线(B)沿AB连线(C)平行于AC连线(D)垂直于AC连线 5. 直角杆自重不计,尺寸如图,受已知力偶m作用,处于平衡。B处为光滑面接触。则铰链A处的约束反力大小等于(A)(

5、A)(B)(C)ml(D) 6. 已知力F1、F2、F3、F4沿平行四边形ABCD四个边作用,方向如图所示,且F1=F3,F2=F4,则该力系(C)(A)为平衡力系(B)可简化为一个力(C)可简化为一个合力偶(D)可简化为一个力和一个力偶7. 已知、、、为作用于刚体上的平面汇交力系,其力系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可知(C)(A)该力系的合力=0(B)该力系的合力=(C)该力系的合力=2(D)该力系的合力=3 8. 平面任意力系独立平衡方程的个数为_C_。  (A)1;(B)2;(C) 3;(D)4。9. 平面汇交力系独立平衡方程的个数为_B__。(A)1;(B)

6、2;(C) 3;(D)4。10. 刚体上A、B、C三点构成等边三角形,各点分别作用力F1、F2、F3,且F1=F2=F3,则刚体处于平衡。(×)11.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主矢,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有关。(×)12.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有关。(×)13. 力是矢量,力的投影也是矢量。(× ) 第四章几何组成分析1. 在图示体系中,视为多余联系的三根链杆应是(C)。(A)5、6、9;(B)5、6、7;(C)3、6、8;(D)1、6、7。2. 联结三个刚片的铰结点,相当的约束个数为(C)  (A) 2个;(B) 3个;(C) 4个;

7、(D) 5个。 3. 图示体系为(B)(A)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C)几何常变;(D)几何瞬变。 4. 图示体系为(A)(A)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C)几何常变;(D)几何瞬变。 5. 图示体系是(B)(A)无多余联系的几何不变体系;(B)有多余联系的几何不变体系;(C)几何可变体系;(D)瞬变体系。 6. 图示体系为几何不变体系,且其多余联系数目为(D)(A)1;(B)2;(C)3;(D)4。 7. 图示体系内部几何组成分析的正确结论是(D)(A)几何不变且有两个多余联系;(B)几何不变且有一个多余联系

8、;(C)几何不变且无多余联系;(D)几何瞬变体系。 8. 图示体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