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流域沟壑密度统计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延河流域沟壑密度统计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ID:13643945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3

延河流域沟壑密度统计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延河流域沟壑密度统计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延河流域沟壑密度统计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延河流域沟壑密度统计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延河流域沟壑密度统计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延河流域沟壑密度统计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延河流域沟壑密度统计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土壤侵蚀使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定量评价区域的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土壤侵蚀强度除了可用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厚度评价外,还可以采用沟壑密度来定量描述。沟壑密度可用于描述地面切割破碎程度,以单位面积上的沟谷总长度来度量[3]。沟壑密度越大,地面越破碎,土壤侵蚀程度越大[4]。目前,关于沟壑密度的提取方法,主要有

2、外业调查法、遥感图像处理法、数字高程模型法、地形图量算法等[5-6]。随着数字高程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地形特征提取、流域水系分析等数字地形分析领域[7-8],沟壑密度、沟壑切割深度等沟壑特征参数以及坡度、坡向、流域边界、沟谷网络、沟谷节点等地形特征参数皆可通过DEM提取[9-10],操作简便且提取精度较高,不失为一种高效处理数据的方法。  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11],地面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切割程度极大,因而该区城沟壑特征的研究一直是土壤侵蚀研究领域的重点。本文以延河流

3、域为研究对象,按高程大小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小区,对比分析不同小区沟壑密度的统计学特征。研究结果不仅助于揭示土壤侵蚀的空间差异性,而且可深入理解沟壑密度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区概况  延河,黄河一级支流,全长,源于白于山附近,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流域面积725km2,位于36°21′~37°19′N,108°38′~110°29′E。流域年平均气温为~℃,年平均降雨量为520mm,且集中于6—9月。土壤类型以黄绵土为主,质地均一,土质疏松,抗侵

4、蚀能力差;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态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即:上游为峁梁丘陵沟壑区,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侵蚀强烈;中游为峁状丘陵沟壑区,梁窄峁小,河谷宽阔,阶地发育;下游为破碎塬区,联盟塬面窄小,冲沟发育。总体上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约占90%,水土流失严重。  数据与方法.1数据获取本文以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发布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数据源,以WGS_1984_UTM_Zone_49N为空间参考,空间分辨率为30m×30m。  2.数据处理  延河流域的生成在软件中首先对DEM源数据

5、进行拼接处理,利用水文分析功能生成矢量河网数据,分水岭工具生成集水流域,选择、导出并合并延河流域干流及其支流所流经区域,利用合并后的延河流域面文件裁剪DEM源数据,获得延河流域DEM数据,如图1所示。  沟壑密度计算方法沟壑密度也称沟谷密度或沟道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沟壑的总长度,单位一般以km/km2表示,数学表达式为:  [D=LA]  式中:D指沟壑密度;∑L指研究区域内的沟壑总长度;A指特定研究区域的面积[12]。  延河流域沟谷网络提取在延河流域沟谷网络提取过程中,汇流阈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

6、沟壑密度的大小,故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设置合理的阈值。为了确定延河流域沟谷网络的最佳阈值,在软件中建立水文分析模型,分别选取100、200、300…200、200、200等一系列阈值,运用图解建模的方法依次运行模型,当阈值位200时流域沟壑总长度趋于稳定。由图3可看出,随着汇流阈值的增加,流域沟壑总长度随阈值增加总体呈幂函数减小,相关系数R2为,拟合度较高,通过统计学检验。  为了使提取的沟谷网络更加接近真实沟谷形态,基于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曲线由陡变缓的唯一点,即为最佳阈值点。由图4可知,当汇流阈

7、值为500时,所提取的沟谷网络最接近真实沟谷形态,此时流域沟壑总长度为。  沟壑密度研究区按高程大小可划分为4个分区,即延河中游河谷平原区——1区、延河下游残塬平梁沟壑区——4区[13]。本文将延河流域沟谷等级划分为7级。研究区沟壑总长度为,总沟壑密度为/km2。由东南到西北方向,地表高程由低到高,1~4区的沟壑密度值分别为/km2、/km2、/km2、/km2,沟壑密度呈减小趋势,即D1区>D2区>D3区>D4区。此外,不同分区不同等级的沟壑密度也大不相同。其中,1区仅有1级、2级、3级和7级沟

8、谷,且7级沟谷的沟壑密度最大,为/km2,2级沟谷次之,其他等级的沟谷密度均较小;2区存在1~7等级的沟谷,且第1等级的沟壑密度最大,为/km2,占该区沟壑密度的%,第6等级的沟壑密度最小;3区无6~7等级的沟谷,且1~5级的沟壑密度均较小;4区仅存在1~2级的沟谷,其沟壑密度分别为/km2和/km2,分别占该区沟壑密度的%和%。除第2等级沟谷外,其余6个等级沟谷的沟壑密度均呈现同一等级沟谷的沟壑密度D1区>D2区>D3区>D4区的特点,而第2等级沟谷的沟壑密度为D2区>D1区>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