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三度”把握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三度”把握

ID:13659377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3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三度”把握_第1页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三度”把握_第2页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三度”把握_第3页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三度”把握_第4页
资源描述: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三度”把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三度”把握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生成教学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但历史课堂中的生成要把握几个度,即提问注意坡度、启发注意适度、总结注意类比度。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做到这些,生成的内容就能与教学目标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关键词:历史课堂;生成教学;“三度”  生成教学在新课改理念下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课堂上学生的发问有时是信口开河,教师的组织教学也跟着信马由缰,而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做任何事情

2、都得有个分寸,我认为把握好历史课堂教学生成的分寸,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度”。  一、提问注意坡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么,作为教师理应成为“善问”“巧问”的智者,所以课堂提问要设置坡度。所谓坡度,就是生成的问题做到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在上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后,老师可以补充讲《唐朝的衰落与灭亡》,提问:“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或许说:“杨贵妃那么胖,以现代人的眼光

3、来看,不能算是美女,唐玄宗为她不理朝政,使唐朝走向衰落,实在不值得。”也有的学生对此表示赞同。而此时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把握课堂大局,把握方向,因为学生的讨论已经偏离主题了。在不打断学生谈话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提问:唐玄宗如果不爱杨贵妃,唐朝就不会由盛转衰吗?在唐朝的衰落中,杨贵妃是不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末农民起义”与唐朝的衰落是不是有着直接关系呢?经过这些提问,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使讨论从“美”与“丑”、“胖”与“瘦”、“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讨论中走出来,开始了

4、深层次的思索,最终明白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末农民起义”是导致唐朝衰落的原因,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只是君臣昏庸、政治腐败的一个表现,不是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样一步步地生成设疑,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提高了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启发注意适度  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所谓适度,就是指对生成容量的控制,也即生成内容的多少。老师在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总结,由于该论断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生成的问题就要注意适度。讲

5、解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启发学生:  1.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的原因  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作用与失败原因  3.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的原因  4.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  5.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是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这样生成启发,才符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总结注意类比度  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6、所谓类比度,就是在课堂生成总结时,可以将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史实、内容进行类比,达到知一推百、融会贯通的目的。在上完《洋务运动》时,老师可以抓住“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方面的异同”来进行总结相同点:  都主张学习西方,学习的内容极为相似;学习的目的都是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不同点  1.目的和口号不同:抵抗派的目的是抵抗外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目的是加强国防,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2.实施程度不

7、同:抵抗派由于受到种种压制打击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提出完善的学习西方的方案,虽有主张但未能实现。  3.客观效果不同:抵抗派抗击了外国侵略者,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王国”的梦幻中惊醒,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起了推动的作用。经过这一番类比,使学生对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异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和鉴别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总结时要注意分寸,讲究方法。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把握教学生成的分寸,寻找契机,因势利导,恰如其分地生成。只有这样,生成的内容才能与

8、教学目标浑然一体,师生的配合才能相映生辉,历史的教和学将会永远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王铎全,李稚勇.比较历史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白月轩.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李晓文,王莹.教育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县新城学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