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学斜视弱视(可编辑)

眼视光学斜视弱视(可编辑)

ID:13714015

大小:122.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7-24

眼视光学斜视弱视(可编辑)_第1页
眼视光学斜视弱视(可编辑)_第2页
眼视光学斜视弱视(可编辑)_第3页
眼视光学斜视弱视(可编辑)_第4页
眼视光学斜视弱视(可编辑)_第5页
资源描述:

《眼视光学斜视弱视(可编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眼视光学斜视弱视视光学的概念和发展在20世纪初,人们定义视光学是“研究光和视的哲学”是“确定正常人眼视觉状态或通过眼镜来矫正异常状况的一门艺术”因此,视光学兴起和发展和眼镜的出现和发展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眼镜就没有视光学。视觉科学的概念:眼是大脑的突出部位,又称“周围脑”,十二对颅神经中有6对与眼有关连。眼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80%~9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感知的,眼球是一个高级的照相机或摄像机。正常屈光状态和调节一.眼的屈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屈光系统相当于一组复合透镜外界光线经过屈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种生理功能,称

2、为眼的屈光。左右眼的倒像经大脑皮质中枢融合,在主觉上成为一个直立物像。眼的屈光状态:角膜、晶状体前后面的曲率半径、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率,以及各屈光间质彼此的位置有关。表示屈光力的单位为屈光度(D),球面镜的焦距等于1米者为1屈光度。决定眼的屈光状态:角膜晶状体眼轴的长度角膜的屈光力约为43D,晶状体约为19D,眼球长度约为24mm。角膜屈光力超过眼球总屈力的2/3,眼的总屈光力在调节静止状态下为58.64D,在使用最大调节力时屈光力可达70.57D,就是晶状体变凸所致。角膜屈光力:前面接触的空气与角膜物质之间折射率差别较大所致,晶状体处于房水和玻璃体之间

3、,使其屈光力大大减弱。晶状体除屈光功能外,更重要的作用是调节。正视眼和调节在调节松弛的情况下,平行光线(来自5米以外)通过眼的屈光间质后聚集成一个焦点并准确的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这种光学状态下称为正视眼。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需增加晶状体的曲率从而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这种为看清近距离目标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调节产生的机制是:当看远目标时,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下,睫状肌使晶状体悬韧带保持一定的张力,晶状体在悬韧带的牵引下,其形状相对扁平;当看近目标时,环形睫状肌收缩,睫状冠所形成的环缩小,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内部的弹性

4、使形状加厚,前囊变凸,屈光力增加。调节时的晶状体视远时的晶状体调节范围:眼在调节放松(静止)状态下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称为远点,眼在极度(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的最近一点称为近点,远点与近点的间距为调节范围。当眼调节在松弛状态下注视远处物体时,两眼视轴是平行的,当要看清近处物体时,眼不但要调节,且两眼的视轴也要转向被注视物体,这样才能使双眼物像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经过视中枢合二为一,形成双眼单视,这种运动称为集合辐辏。三眼的调节与集合双眼的调节与集合是互相协同联合运动的,视近时,双眼眼轴内集,调节增加和瞳孔缩小,这种反射性视功能的三联运动称为近反射。屈光不正当眼在

5、调节松弛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形成焦点,此眼的光学状态称为非正视眼,又称屈光不正。屈光不正分为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一、近视眼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而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弥散环,所以看远处目标模糊不清,称为近视。其远点移近,为屈光力大于眼球轴长的一种屈光不正。根据屈光成分分类:轴性近视:由于眼轴延长所致的近视眼,屈光性近视:眼轴在正常范围,由于屈光成分异常所致的近视眼,又可分为:a.曲率性近视:由于角膜、晶状体的弯曲度过强所致,见于圆锥角膜、球形晶状体。b.指数性

6、近视:由于房水、晶状体的屈光指数增加所致,见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老年晶状体核硬化、初发白内障,糖尿病患者等。根据功能分类:单纯性近视眼:大多数起自青春期,且随发育停止而逐渐趋于稳定。进展较慢,近视程度一般为低度或中度;远视力矫正可达到正常。病理性近视:早年即开始,持续进行性加深,发展快,成年后变慢;一般>-6D;眼轴明显延长;眼底病变进行性加重;视功能明显受损;有遗传因素;多伴有并发症。根据近视程度分类:轻度近视眼:<-3.00D中度近视眼:-3.00D~-6.00D高度近视眼:>-6.00D根据调节作用参与分类:假性近视眼:由于调节痉挛使正视眼或远视眼表现出一

7、时性的近视现象,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消失呈现为正视或远视。真性近视眼:用药后近视未降低或降低<0.50D混合性近视眼:用药后近视度降低≥0.50D,但未恢复正视者。病因:1、遗传因素:高度近视可能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报道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低度近视为多因子遗传,而以环境因素的作用为主。2、发育因素:眼轴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3、外因:研究证明单纯性近视眼的确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有关,尤其是照明不足,阅读距离过近、阅读时间过久、字体不清或过小等。可能的机制包括睫状肌功能减退、眼外肌压迫、眼内压相对升高等。近代研究近视眼是由于调节功能衰退及遗传两种因素相互作用,

8、而巩膜因素则起着使近视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