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孔子、论语、内圣外王之道

儒家、孔子、论语、内圣外王之道

ID:13745918

大小:2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4

儒家、孔子、论语、内圣外王之道_第1页
儒家、孔子、论语、内圣外王之道_第2页
儒家、孔子、论语、内圣外王之道_第3页
资源描述:

《儒家、孔子、论语、内圣外王之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内圣外王”的生活之道以前我读过一些儒家的五圣书之类的书籍,草草看看也觉得受益匪浅,但终究没有细细想过儒家的纲领。如胡适言:儒家的生活之道是极端实际主义,有的学者认为这句话概括孔子才是适当的,因为孔子在论语中多数时间都在谈论如何做的问题,而非坐而论仁之玄妙如何,所以到的虽然有用,但没有纲领的零散的行为指导(孔子所为当然有所纲领,只是我不知道)容易让人不知所从。借课程的机会,又读了几本别的书籍,我所认为的儒家思想正如宋代以来所概括的儒家的思想一样,那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它既是理想的人生,又是实现理想人生的

2、警言,对于我们的现在的生活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这篇文章主要想从“内圣外王”的角度来阐明自己对于人生的认识和理清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儒家大家、名著都很多,由于时间所限只能集中了解孔子,所以名之为:孔子“内圣外王”的生活之道。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先明白一个人:孔子;两个词语,即:“内圣外王”,生活之道。然后看这位中国三千年道统之所系的“大成至圣先师”如何过完他的一生,以及他的生活给我们平凡人的启示。孔子的生平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较为详细,其生平后世人大多以史记记载为准。在臧知飞所注解的《论语》作者

3、做了一下概括,简述如下:一、动荡的时代:公元770到公元476年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时代,由孔子编修鲁国史书《春秋》得名,此时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雄,天子威仪扫地。但同时,各国争雄的时代也正是英雄辈出,人才备受看重的时期。孔子就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新旧交替、使人彷徨又催人奋进的时代。二、家世与出身:在先秦时代一个人的出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史记记载孔子为宋宗室之后,孔子的祖先因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鲁国,至孔子已经已历五世。按先秦惯例,孔子的家庭虽然失去在宋国的地位,但仍是享受士的待遇,其父战功卓著,所以孔子家境也算

4、殷实。孔子在其父65岁时出生,孔子三岁丧父,其母与孔子在孔家多受欺凌,幸好其母也出身曲阜大族,所以孔子随母回到曲阜阙里。可见孔子的出身在贵族中并也算坎坷。三、“三十而立”:孔子在三十岁时已经学业有成,作为一个贵族他精通六艺,通晓典章制度,成为鲁国家喻户晓的饱学之士,甚至官员有问题也会想孔子咨询。孔子曾语自己“少也贱”,而且在自己第一次尝试参加季孙氏的宴会时,其家臣阳虎就将其拒之门外。孔子好学如此也与其门第较低长受屈辱有关。四、仕途艰难:孔子初期所生活的鲁国三家大夫掌握大权,国君被迫出走,孔子“乱邦不居”出走到

5、当时比较强大的齐国,见到的齐桓公,但未受重用还险些丧命。三十七岁,孔子归鲁,由于“陪臣执国命”孔子不愿出仕,开始专心讲学。在孔子五十岁的时候,阳虎兵败出逃,孔子出仕。孔子才能出众毋庸置疑,不到五年就由小官升任代理相国事务,但“堕三都”失败以后,孔子觉得在鲁国已经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于是开始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涯。五、周游列国:孔子在仕途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一心为国,方法得当但时运不济,英雄奈何。在那个人均寿命只有18岁的年代(有很多人夭折),孔子五十五岁开始了他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几次险些丧命的游历,放弃

6、自己唾手可得的地位荣华,足以可见孔子对于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决心。结果众所周知,以悲剧结束了。六、回归故里,整理文献:在孔子的弟子冉有的一再举荐之下,鲁国当政者终于备重礼将孔子迎回,孔子已然68岁。孔子一面继续教学修编书籍,另一面继续参政。但孔子所提很少被采纳,孔子日渐和当政者不和,甚至为官的弟子也有所不和。所以,孔子晚年在鲁国已编修书籍为主,但就这一项之成就也足以让人敬仰万世。七十三岁,孔子终,许多弟子服丧三年而去。司马迁作《孔子世家》结束后,曾言:“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

7、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其中至圣二字恰当的描述了孔子的地位,孔子终其一生宣扬儒家思想,但处处碰壁、无权无势,但凭借他的学问、道德、人格修养受人爱戴累世不朽,实为古今第一人。从孔子的时代回到我们的话题,来讲讲“内圣外王”的古意: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内圣外王”很好的阐释了儒家的思想,也是表

8、明了一个儒者的最高追求,而且他对于我们追求人生之道多有启示,后面将娓娓道来。人生之道又谓之何?我觉得简单得很,绝大多数人的终极目的都是活着,然后快乐,人生之道,就是求生,求乐的方式。人不为苦而活,无论修道的、坐禅的、研究哲学的,还有像我等这般“芸芸众生”,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活着,然后快乐。返本而求,人总归是动物,动物都是学习、捕猎(或者觅食)、繁殖、死亡,人有何尝不是,只不过我们换了一种方式学习、捕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