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 根在沔阳

荆州花鼓戏 根在沔阳

ID:1374760

大小:237.4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1

荆州花鼓戏 根在沔阳_第1页
荆州花鼓戏 根在沔阳_第2页
荆州花鼓戏 根在沔阳_第3页
荆州花鼓戏 根在沔阳_第4页
荆州花鼓戏 根在沔阳_第5页
资源描述:

《荆州花鼓戏 根在沔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广袤的江汉平原上,荆州花鼓戏活跃在乡村城镇,她是江汉平原上人们最热爱的国戏,是他们的精神食粮。    然而,“荆州花鼓戏”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支花鼓戏的名称,她曾经被叫做“天沔花鼓戏”,更早一些,它的名称是“沔阳花鼓戏”。当我们回溯它的起源,不能不回沔阳,孕育荆州花鼓戏的摇篮。沔阳州:荆州花鼓戏的源起地    荆州花鼓戏从历史深处走来。其雏形孕育于明清时期。早在明正德年间,任沔阳知州的李濂就在《沔阳风俗志》中记载:沔阳“坐夜陋习,击鼓铙歌,不过僻壤愚民,踵《蒿里》《薤露》《晚唱》之余风而已”。“而士大夫亦有从之者”。清代康乾时期,“花鼓歌

2、舞”开始见于地方志书与文人笔下。乾隆三十年(1765)《天门县志•风俗》记载,“元宵前数日,俗例张灯”,灯会上常演唱“花鼓歌舞”“俚调高腔”。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天门蒋祥墀在 《端邻居士自记年谱》中也记载说:“顾念乡里习俗,别有淳韵,俚调高腔,锣鼓喧唱,花鼓歌舞”,“乡土情趣,赏心悦目”。这两则材料中都有“花鼓歌舞”。    至道咸年间傅卓然的《茅江夜话》,花鼓戏的演出开始有详细描述。傅卓然记叙说“道光年间,(沔阳)戴家场有贺四郎组班唱戏,渔鼓简板伴奏,观者围坐,场无虚席,声誉卓著,乡人谓之平台花鼓”。另有一首陆谨所著的《陆庄

3、诗稿》也记叙:“湖边古柳陆家庄,平台花鼓正作场。沔北三伶谁晓得,水乡争看贺四郎。”至此,荆州花鼓戏在江汉平原正式登场。    如上文献,有些出自天门文人之手,有些来自沔阳地方。为此,今人有荆州花鼓戏源于天门还是沔阳之争。其实,这些争执都是假命题,因为,在历史上,今天的天门和沔阳都曾属于沔阳州。如果从大沔阳州的概念,而不是从今天狭义的沔阳概念出发,那么,这些争论可以平息。沔阳“四大门徒”:荆州花鼓戏的开山者    沔阳花鼓戏在清代道、咸、同年间,开始从田间小唱向戏曲形式转化,其标志就在于,这一时期出现了有传承谱系的著名演艺门派,即汪、黄、

4、史、贺“四大门徒”。    在“四大门徒”中,汪氏门徒的地位最为重要,被称为沔阳“四大门徒”之首。据《沔阳花鼓戏汪氏门徒师承谱》记载:“汪源发,五名家小,(因)官府捉拿,无家可归,隐姓埋名(改)姓王名水发,入了江湖总是以‘传戏、推车花鼓、采莲船、唱小曲、打莲厢、瓦子板’营生,传于儿子汪洋子,子传陈明中,陈传夏克明,夏传汪九五,五传汪春堂,堂传汪垲,垲传汪春保……(下传各门徒名单从略)”此谱由第十代传人陈新苟传至第十一代传人崔松,崔松于1944年病重期间传给沔阳刘天党。刘氏1985年献出该谱,其原件存于荆州地区戏志办。汪氏一脉传至第八代传

5、人汪春保,沔阳花鼓戏有了重大发展。    汪春保(1832-1910)系沔阳昌湾人,十三岁拜汪垲学戏,造诣颇深。他与地方名人郑东华、史旺和“沔阳四山”——卢松山、肖玉山、魏明山等合作创编了一批单编牌子和对子戏,如《江汉图》《死思夫》《刘崇景上坟》《卖杂货》《送端阳》等等,并移植改编适宜的汉调剧目。他侧重于钻研以正旦、二旦应行的单编、对子、三小戏之演唱技艺,昏旦以求,寒暑易节,夜雨疏灯,潜心研磨,终成正果,形成了声腔重于高腔、悲腔、圻水和小调,讲究字正腔圆,以通顺河流域的地方语言、语音为道白规范的花鼓戏演唱新风格。其行腔婉转流畅,花梢多变

6、,表演稳重秀丽、细腻真切,化汉调青衣之典雅入乡土风韵。汪春保传徒甚广,授教严格,宁精勿滥。他还正式组建规范戏班唱草台戏。后人称之为“汪派宗师”。    汪春保传胡正兴、严幺等。胡正兴系沔阳梅家湖人,乃“汪氏门徒四大柱子”之首。他早年从师汉调工花脸,入汪门后改唱花鼓丑角,将汉调《何业保写状》《斩经堂》带入花鼓戏班,并与精通“乐谱”(即合、乙、尺、工)的汪春保合作,将《何》剧声腔西皮板改为专调写状调,将《斩经堂》吴汉所唱西皮用锣鼓伴奏,后人称之为“打西皮”。从此花鼓戏行当由“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发展到有花脸了。    第三代传人陈新苟

7、(1868-1931),艺名“戏夫子”,沔阳六合人,系花鼓戏传道授业之高师。他一生授徒众多,其中名伶不少。  第四代传人谢春城(1889-1966),艺名“赛湖北”,沔阳西流河人,十四岁学艺,对旦行艺术造诣深厚,花旦、二旦、正旦无所不工,扮相端庄秀丽,嗓音圆润悦耳,唱腔声情并茂。1917年谢春城与沈四联袂领衔,由陈新苟领班,进入汉口“共和昇平楼”献艺。    谢演《十枝梅思儿》体现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特色。在唱腔上,他模仿农村妇女啼哭时的腔调;在表演动作上,他从农妇生活习惯动作中提炼动作,并把它舞台化、艺术化,将一个农村妇女表现

8、得栩栩如生。他演《花魁醉酒》也精彩非凡。花魁扶秦重下楼时,是一步一戏,上下楼梯有七上八下的规矩。他演花魁下楼踩到第六步时,虚晃踏空,用了歪身抢扶之式,似险些跌倒。这一举动使全场观众为之捏了一把汗,继而啧啧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