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ID:13772275

大小:197.5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8-07-24

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1页
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2页
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3页
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4页
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绪言红山水库位于宁波市东约34km的北仑区春晓镇龙头岙山涧溪流上,坝址有沿海南线及简易公路相连接,交通较便利。红山水库于1970年8月动工,至1982年上半年竣工蓄水。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长215m,坝高26.0m(本次勘探揭露最大坝高为33.20m),坝顶高程约48.7m(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库区集雨面积2.8km2,正常库容为122.0万m3,总库容为160.1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小(1)型水库。红山水库建库前没有做过地质勘察工作,建库后已运行20余年。根据水利部有关文件精神,北仑区水利局决定对

2、该水库进行大坝安全鉴定。受北仑区水利局委托,由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共同承担本水库安全鉴定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按大坝安全鉴定的相关规程规范要求,本次勘察工作共布置9只钻孔:坝顶布置6只钻孔(其中1只植物胶取样孔),迎水坡布置1只钻孔,背水坡布置2只钻孔。现场勘察手段以钻探和水文地质试验为主,结合工程地质测绘,本阶段勘察工作的主要目的有:(1)查明坝基覆盖层、坝肩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9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对坝体心墙土质量及心墙与下伏基岩、砂砾石层接触段进行水文地质评价;(3)对左坝头溢洪道进口东侧的滑坡

3、体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提出工程治理建议。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主要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0-2003)、《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进行。2区域地质及库区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库区属浙东低山丘陵区,山势北高南低,区内植被茂盛,山涧沟谷深切,群山环抱,以构造侵蚀地貌为主,坝址南面紧临象山港。2.2地层岩性库区出露的基岩为单一的侏罗系上统西

4、山头组(J3x)熔结凝灰岩,新鲜岩石呈青灰色,块状结构。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al-plQ4)砂砾卵石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al-plQ3)含泥砂砾卵石层,坝址处总厚度大于25m,分布于溪流河谷;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el-dlQ4)、崩坡积(col-dlQ4)粉质粘土夹碎石,主要分布于山坡坡麓及坡脚。2.3地质构造与地震工程区位于华南褶皱系(Ⅰ2)浙东南褶皱带(Ⅱ3)中丽水-宁波隆起(Ⅲ7)的新昌—定海断隆带(Ⅳ9)的北段,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地质构造较为简单,以北东向、北北东向压性、压扭性断裂为主。9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区区域构造稳定

5、,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按1区中硬场地考虑),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2.4水文地质条件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河流排泄。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局部(含泥)砂砾卵石层可能分布有孔隙性承压水,但水头很小,本次勘探期间坝址区钻孔中未见承压水。孔隙潜水地下水位埋深浅,水位受季节变化,透水性大,水量相对丰富。基岩裂隙水富水性主要受岩石的风化程度

6、和地质构造控制,水量贫乏。2.5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2.5.1水库渗漏水库库周群山环抱,分水岭宽厚,组成库周的岩石为抗渗性良好的火山碎屑岩,库周未见渗透性良好的区域性断层通过,故水库渗漏问题不存在。2.5.2库岸稳定9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水库已运行20余年,库周除左坝头溢洪道进口东北侧山体存在滑坡体外,水库其余库周岩土体完整性较好,自然边坡整体稳定性尚好,未发生大范围的库岸再造问题。3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3.1坝体填筑料及物理力学指标水库大坝为心墙砂壳坝,坝体填筑材料由心墙防渗体、坝壳、护坡块石等组成。坝体填筑材料(rQ)分别描述如下:Ⅰ1:碎石土,由碎石及少量粉质粘土组成

7、,厚度0.65~0.9m,分布于坝顶表面。Ⅰ2:干砌护坡块石,以块石为主,底部有少量碎石,厚度0.5~0.6m,分布于迎水坡、背水坡表面。Ⅱ1(心墙防渗体):主要为含砾粉质粘土,局部为粉质粘土、砾砂,灰黄、棕黄色为主,粉质粘土呈可塑~硬塑状。心墙土局部夹风化碎石,碎石粒径一般0.5~5cm,大者大于10cm。坝顶处心墙最厚达32.55m。心墙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如下:粘粒含量10.9%~43.4%、平均值29.15%,ω=20.1~37.0%,ρd=1.36~1.69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