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易經與人生-臺北醫學大學-反思寫作中心

學期-易經與人生-臺北醫學大學-反思寫作中心

ID:13937893

大小:3.28 MB

页数:115页

时间:2018-07-25

學期-易經與人生-臺北醫學大學-反思寫作中心_第1页
學期-易經與人生-臺北醫學大學-反思寫作中心_第2页
學期-易經與人生-臺北醫學大學-反思寫作中心_第3页
學期-易經與人生-臺北醫學大學-反思寫作中心_第4页
學期-易經與人生-臺北醫學大學-反思寫作中心_第5页
资源描述:

《學期-易經與人生-臺北醫學大學-反思寫作中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易經》與人生」期末回顧自我評量:「《易經》與人生」期末回顧自我評量表自我評量人:藍薇妮填寫日期:1/4我覺得這一學期,課堂上發生了哪些事讓我印象最深刻?(至少列舉五項)s星期天加課s有同班的同學退選,之前與之後的討論s卜卦要如何學好《易經》,卜出坤卦s第一堂與第二堂課的說文解字s自然卦象解卦法s老師用自己的經驗為例子我覺得這一學期,所討論的問題,哪些問題讓我印象最深刻?(至少列舉五項)s動必以漸,積厚有功。s反身而誠s隨遇而安s尊嚴與生命哪個重要?s福者,備也s腳踏實地的努力才是唯一的捷徑我覺得自己在這門課中,有哪些優異的

2、表現?我認為它們優異的原因為何?s上課有盡可能詳盡的紀錄課堂講授的內容,並且也會記下當時所想,即使一開始有所疏漏,但之後也有改正。s之後有越來越能夠將課堂所學更好的融入生活,包括立場的轉換、和情感的分析與疏導。我覺得我在這門課中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認為這些東西對我日後有何幫助?s反身而誠。不是因為任何人,而是因為自己,不要把事情推到無法掌控的他人身上,而是要以自己為出發點,努力掌握自己能掌握的部份。s轉換立場,想清楚前提與情況,做到批判而非批評。s不妄言,不知者為不知。s嘗試分析、疏導自己的情感,而非不停壓抑直到他變成情緒,進而採取

3、激烈的行動。s對日後的幫助應該是從生活的應對進退,到大方向的人生,都是有幫助的。115 整體來說,對這門課,我認為我付出了哪些努力?把《易經》視為相同於專業科目的一門課,上課時都能專心聽講,每一次的反思也許不完備,但我確實有認真去寫。整體來說,對這門課,我認為我還需要努力的部分,有哪些?為什麼?s更仔細地閱讀文本,包括<說卦傳>等。s將課堂所學運用於生活中,道不遠人,遠人非道,如果不能將生活更多面向都與課堂結合,我認為這違背了《易經》的道理。同時,多所嘗試才有可能知至知終。s思考的整理可以更有組織、條理一些,不要寫一寫就過度發散了

4、。在互評之後,與同學們的努力相比,我認為我的努力可以得幾分?70115 二、我的學習反思日誌課程名稱易經與人生授課教師蘇星宇上課日期2014/09/29上課時間13:10~15:00上課地點6203教室記錄者藍薇妮我為什會選擇「《易經》與人生」這堂課?我期待從這堂課中學到什麼?我選擇<易經>的理由,是因為我幾乎對這部經典一無所知。它被許多人推崇,我想要知道理由,想要知道它是什麼,想要理解它所詮釋的世界。同時我也想要知道,為什麼一本哲學的書可以被拿來算命。考進大學,或多或少我已不必再跟整個制度玩他們自己一套的遊戲,我希望能找回自己心

5、裡的想法,確定我對於整個人生的態度,不再對很多事物抱持理所當然的看法。這些是我想要從<易經>裡面學習到的。這堂課應該不會讓你失望。我原本以為《易經》是什麼樣的一本書?我原本以為它是一本哲學的書,主要是在說萬事萬物否極就會泰來,有虧就會有盈,是會讓人讀完之後,能夠泰然面對各種生命或生活中事件,那樣一本書。我原本以為《易經》跟人生有什麼關係?我原本認為<易經>本身就是在傳達一個通達的人生態度,當我能夠理解人生恆久不變的改變時,也能放下多餘的得失心。我認為<易經>會讓人生在心態上是順遂的,同時,其中的五行也和人體息息相關。本次上課講授、

6、討論了哪些內容?(回想本週的上課過程,嘗試以自由書寫的方式,不要想太多,不要太在意文筆、修詞,把你回想起來的本次上課經驗寫下來)說明了關於<易經>的許多背景概述,就像前幾堂一樣,是由各個單字的解釋作為開始。首先談到對「經」的解釋,它從最開始的縱向絲線,到後來的重要的典籍、真理和恆久不變的經驗,佐以典籍的引用與解釋。而被譽為群經之首的<易經>主要是說明世間萬物皆在不停變動(變易),唯一不會改變的只有變動本身(不易),而這些變化有其規律,簡單而能夠掌握(簡易或易簡),一旦人能夠掌握規律,就能夠因應世間各種變動。接著,也介紹三易,連山、

7、歸藏與周易,還有<易經>的結構,包括經之中的、數(河圖、洛書)、理(卦辭、爻辭),與戰國中後期出現的十傳,兩者一起才能算是一部<易經>。之後也稍微提到五行,也就是事物變化的五種樣貌,未來幾堂課應該也會和在中醫社學到的知識相互闡發。115 最後老師以兩個易學心法作為結束,也就是整體性思維(見林不見樹)和相對性思維(見樹不見林),它們不是分別思考,而是需要並列來看,相互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在上述事件中,有哪些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議題?在課堂的一開始,老師有問一句,教育的目的是為什麼?我對這些(或這件)事情或議題有什麼感覺或想法?我第

8、一個聯想到的答案是讓學生思考,提供足夠的基礎知識,列舉問題,以此類方式刺激學生思考。這樣的答案其實也回歸老師的回答,廣開民智。然而,雖然我可以立刻想出我對教育的看法,在我過去的十二年學校教育卻並不符合我自己的答案,回顧過往,我只是不斷調整自己,盡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