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规划视角的主动城镇化发展研究

基于规划视角的主动城镇化发展研究

ID:13946599

大小:3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5

基于规划视角的主动城镇化发展研究_第1页
基于规划视角的主动城镇化发展研究_第2页
基于规划视角的主动城镇化发展研究_第3页
基于规划视角的主动城镇化发展研究_第4页
基于规划视角的主动城镇化发展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规划视角的主动城镇化发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规划视角的主动城镇化发展研究  [摘要]推进城镇化的发展需要遵循城镇化规律、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区域产业转移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规划和引导,从而实现城镇化的主动发展。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近年来得到了快速提升,但也遇到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不匹配以及资源、环境、建设用地压力增大等问题,应从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及其工业区发展等方面为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科学的规划支撑,提出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探索规划立法和制定城镇化系统性融资规划等建议。  [关键词]主动城镇

2、化;城镇化质量;规划支撑;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29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71-03  [作者简介]吴守华(1963-),男,安徽肥东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一、主动城镇化的提出和内涵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变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变的基础载体。一方面,我国快速承接了全球加工制造业的转移,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全球分工地位;另一方面,开发区作为承载工业化的主要平台,形成了被动的、粗放

3、式的“城镇化”。这里的被动所指的是,城镇化主要依据发展工业的需要而定,既缺乏有目的的规划引导,也不具备科学规划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靠工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所吸引的人口与资本的聚集,表现为城市规模膨胀、数量增加,即城市的外延扩大。这种被动城镇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隐含着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于是,主动城镇化概念应运而生。  从国际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看,当城市化率达到40%~50%阶段,由工业化推动的自发的被动城市化将达到临界值。张雷、朱守先(2008)对英国、法国、德国

4、、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城镇化的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积极实施主动城镇化战略是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基础工程,也是避免滞后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及“城市病”的重要保证。  所谓主动城镇化是相对于过去的被动城镇化而言,主要是指依据城镇化规律、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区域产业转移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分阶段地规划引导和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实现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奠定经济发展转型的基础。在主动城镇化阶段,城市在外延扩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的转变。  二、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5、和问题  (一)安徽省城镇化现状  2004年以来,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增速开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2010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32%,尽管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  城镇化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就业、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异地城镇化明显。安徽是典型的人口输出大省,近年来,全省外出人口一直保持在大约1000万人次/年,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6。2009年全省总流出人口达到112392万,其中流向省外的人口为911

6、9万人,占总外出人口的811%;流向省内其他城市的人口为21202万人,占总外出人口的189%。而且安徽省的异地城镇化还具有地域差异显著和不完全异地城镇化两大特征:一方面人口流出皖西大于皖东、皖北大于皖南,除合肥、芜湖及铜陵中心城区之外,其他地区人口均为净流出;另一方面,外出人口“候鸟”现象突出,外出时间半年至一年的人口占总外出人口的比例达到5119%。  2空间分异明显。首先,人口分布呈现出皖北大于皖南的特征,2010年皖北六市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27%,是主要的人口集聚地;其次,东部地区各地市的城镇化

7、水平大于西部地市,铜陵、马鞍山、芜湖、合肥城镇化水平均在60%以上,阜阳、亳州、宿州、六安、黄山城镇化水平低于40%;第三,皖江地区各市城镇人口增长量居全省前列,其中合肥中心城镇人口增量占总城镇人口增量的324%,芜湖占174%,安庆、马鞍山等市城镇人口增量也十分明显。  3城镇化质量仍然不高。与相邻的江苏省相比,安徽在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农村现代化等指标方面甚至落后于江苏省2000年的指标水平。  (二)安徽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通过与不同时期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地区城镇化率水平的

8、比较,安徽省城镇化率显著偏低。  2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不匹配。皖北地区人口多,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皖江、皖南地区人口相对较少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发展南北差异较为明显。此外,区域中心城市与县城、镇存在明显的人口和经济的不匹配。有关研究表明,2000—2009年全省地级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口占全省总城镇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县城城镇人口占全省总城镇人口的比重同期有所上升,但同期地级市中心城区GDP之和占全省GDP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