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效率理论与中国企业的效率

企业效率理论与中国企业的效率

ID:13956810

大小:4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5

企业效率理论与中国企业的效率_第1页
企业效率理论与中国企业的效率_第2页
企业效率理论与中国企业的效率_第3页
企业效率理论与中国企业的效率_第4页
企业效率理论与中国企业的效率_第5页
资源描述:

《企业效率理论与中国企业的效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企业效率理论与中国企业的效率①林青松李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本文讨论的主题是中国企业的效率问题。讨论涉及到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是企业效率的概念和测量,考虑到对企业效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的研究可以说是国内经济学研究方面的一个弱点,我们用了一定的篇幅来讨论现代经济学中有关企业效率概念和相应的效率测量的一些方法。第二是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企业的效率的经验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评述,重点将放在那些以可靠测量方法为基础的经验研究成果上。第三是考察和分析影响中国企业效率的一些相关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企

2、业的两个层次的激励问题以及企业的“软约束”和自主权问题将是我们考察的重点所在。最后我们提出一些关于企业产权与效率关系的假说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作为全文的总结。一、企业效率的概念和测量由于计算上的“简单化”,以往国内有关中国企业效率的大部分研究文献都偏好于使用一些常规的单要素生产率指标,比如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人均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来测量中国企业的运行绩效。这些指标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设立的。它们虽然能够大致地反映企业的运行状况,但是更多地反映了政府从企业经营中或整个工业中的“获利”情况。因此对于企业

3、效率研究来说,它们所能够提供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效率的改进及其相关因素的贡献程度。②为了克服这些常规单要素生产率指标的局限性,后来出现的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企业产出来说,生产要素能够解释的部分不是企业产出的全部。生产要素无法解释的企业产出部分通常被理解为是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所致。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可以表现为两方面的进步,一是企业生产边界的外移,二是企业实际产出与生产边界之间距离的缩短(郑玉歆,1994)。因为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来自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因而它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或多要素生产率(Multi-factorproductivity,简称为MFP)。对处于市场竞争环境比较健全和具有充分经营权的企业来说,生产率的提高更多地反映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程度。而对处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过程的中国国有企业来说,生产率的提高则更多地反映了企业的一些“软件”要素的改善对企业产出的贡献程度。这些“软件”要素包括了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改进,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加强,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全要素生产率更能够反映出企业外部的和企业内部的制度变革所引起的投

5、入—产出效应。但是它也有不理想之处。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它综合地反映了企业产出/投入率的水平,因此在分析企业生产率的来源时,它所能够提供的信息有些过于笼统。第二,由于在估计生产函数时,没有把一些数据本身所带来的随机误差从模型估计的总体误差中剥离出来,因而所测算出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包含了数据误差的因素。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边界生产函数(FrontierProductionFunction)的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以上所提到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的两个缺陷。这一研究方法的发展是建立在澳

6、大利亚统计学家法雷尔(M.J.Farrel)的效率概念之上的。法雷尔在1957年的《生产效率的测量》一文中首次阐述了企业可能存在的两种无效率或低效率状态。一种是技术性低效率;另一种是配置性低效率。建立在法雷尔企业效率概念基础上的边界生产函数的研究,由于其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又被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确定的生产边界(DeterministicProductionFrontier)的研究方法;另一类是随机的生产边界(StochasticProductionFrontier)研究方法。确定的生产边界的研究大多使用的是线

7、性规划法,而随机的生产边界的研究依靠的是计量经济学的估计方法。相比而言,线性规划法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第一,它不具有统计检验的可能性,因而也就无法判断所估计的生产函数与数据之间的吻合程度(CavesandBarton,1990)。第二,它对数据的精确度要求极高。显然,对于大样本企业微观数据来说,过高的精确度要求是不切实际的。这也是后来随机边界生产函数以及估计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青睐的主要原因所在。二、中国企业效率的经验研究成果(一)工业加总数据的分析结果在有可能利用企业微观数据(micro-data)进行分

8、析之前,对中国企业效率的经验研究是通过一种间接的途径进行的。也就是通过分析企业的加总数据(aggregateddata)——工业数据来间接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生产率的改善情况加以判断。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有谢千里(GaryJefferson)、郑玉歆、罗斯基等人。①他们对中国经济改革之前和之初的中国工业的多要素生产率估计结果为我们理解中国企业效率的变化趋势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背景,表明在改革初期的几年中中国国有工业在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