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考试大纲

《伤寒学》考试大纲

ID:13962628

大小:68.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25

《伤寒学》考试大纲_第1页
《伤寒学》考试大纲_第2页
《伤寒学》考试大纲_第3页
《伤寒学》考试大纲_第4页
《伤寒学》考试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伤寒学》考试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简介]本课程包括绪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及瘥后劳复病等章节。各经病证均包括教学要求、概述、原文分析、病证诊断、鉴别诊断、治法方药、转归预后等。教学内容分绪论、六经病证治、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证治及附篇三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伤寒学的学术渊源与成就,伤寒的涵义,病因、发病与传变,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等。意在突出《伤寒论》临床经典的性质,并使学生了解《伤寒论》在近两千年以来传承中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成就。第2~9章分别论述六经病、霍乱病于阴阳易差后劳复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旨在使学生通过《伤寒论》原文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掌握六经

2、辨证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与技能。使学生在以往课程的基础上,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联系临床实际,深刻理解《伤寒论》的理论体系,系统掌握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课程简介]参考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新世纪(第二版),熊曼琪主编。第一章绪论本章内容提要: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学术渊源与成就,与中医其他三大经典《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伤寒的涵义,病因、发病与传变,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

3、,在宽背景,厚历史,深基础中展现伤寒学的地位和研究脉络,突出其临床经典的特色。意在突出《伤寒论》临床经典的性质,展示其学术价值,并使学生了解《伤寒论》在近两千年以来传承中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成就。目的要求:[掌握]伤寒的涵义,掌握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熟悉]1、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以及成就。2、六经辨证与其他辩证方法的关系。本章练习题1.名词解释传变;直中;合病;并病;两感;表里传2.简答题①为什么说《伤寒论》系统运用了八法,请举例说明。②六经病为什么会发生传变?试述传变概念及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③简述“合病”、“并病”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3.论述题《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

4、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有什么关系?二者有哪些不同?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本章内容提要:太阳病篇是《伤寒论》六经病篇的首篇,共有条文178条,几乎占全书一半,全篇涉及74方证,占全书三分之二左右,内容包括了太阳病表证(表寒证),兼变证,相似证等,是《伤寒论》中内容最多的一个篇章。“太阳”是指阳气旺盛之意。太阳主一身之表,为诸经之藩篱,故外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发病最早。太阳病多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值得一提的是肺合皮毛,所以太阳病与手太阴肺经的病变亦有密切关系。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因此,太阳失守,就会导致邪传少阴;反之少阴里虚,又可导致太阳虚馁(nei),易受外邪。由于太

5、阳的如上功能特点,当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之时,正气奋起抗邪,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太阳病表寒证。太阳病是六经证治的第一阶段,表证阶段。太阳表邪未解而兼有其他证侯,或患者在发病之初已有宿疾,形成兼夹者,称为太阳病兼证。太阳表邪已罢,出现新的病证,称为太阳病变证。变证已不具备太阳病的特征,不属于太阳病范畴。太阳病篇有较大的篇幅讨论变证,意在指出太阳病有其复杂多变的一面,同时也强调对太阳病要早期正确治疗,以防传变。此外,某些杂病,在其发病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类似太阳病的表现,如十枣汤证等,称为太阳病疑似证,亦列入太阳病篇中,是为了与太阳病进行鉴别。目的要求: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掌

6、握]1、太阳病脉证提纲。经文1条。2、太阳病分类2、3条。[熟悉]太阳、温病。经文6条。第二节太阳病本证[掌握]⒈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其证治。经文12、13、53、54、95条。⒉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其证治。经文35条。[熟悉]⒈桂枝汤兼证。经文14、18、43、20、21、22条。⒉麻黄汤兼证。经文31、32、33、38、39、40、41条。[了解]⒈桂枝汤禁例。经文16条。⒉麻黄汤禁例。经文49、50、83、84、85、86、87、88、89条。第三节太阳病变证[掌握]⒈变证治则。经文16条。2.热证⑴栀子豉汤证。经文76、77、

7、78、79、80、81条。⑵麻杏甘石汤证。经文63、162条。⑶白虎加人参汤证。经文26条。⑷葛根芩连汤证。经文34条。⒊虚寒证⑴心阳虚证。经文64、118、112、117、65条。⑵脾虚证。经文67、66、102、163条。⑶肾阳虚证。经文61、69、82条。⑷阴阳两虚证。经文29、68、177、178条。⒋结胸证小结胸证。经文138条。⒌痞证⑴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经文151条。⑵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经文154条。⑶半夏泻心汤证。经文149、151条。⑷附子泻心汤证。经文155条。⑸生姜泻心汤证。经文157条。⑹甘草泻心汤证。经文158条。⑺旋覆代赭汤证。经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