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1

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1

ID:13988361

大小:7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5

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1_第1页
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1_第2页
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1_第3页
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1_第4页
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1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是1917年2月。(1)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和第一篇宣言。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号召。胡适侧重于从语言、形式谈论文学变革。(2)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

2、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1)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批判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观念,提倡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尊严。(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4)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文学社团流派1、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热心提倡“为人生”而

3、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评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在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和开展新文学批评以及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五四”运动以后会员逐渐分化,到1931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便无形解散了。2、创造社1921年6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发起组织了创造社。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地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1928年后期的创造社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

4、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曾受到国内外“左”倾思潮的影响。1929年2月该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创造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3、新月社1923年始于北京,1924年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系英美留学生。出版的期刊先后有《诗镌》、《新月》、《诗刊》,新月社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4.语丝社:语丝社于1924年11月在北京成立,因

5、《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以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成就最高。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语丝文体”的特点:“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排击”。初期白话诗的特点:明白平实、偏于说理;在诗的形式上,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基本不用韵,不顾及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采用欧化语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胡适《尝试集》20年《尝试集》出版收16-20年间创作的诗歌75首。新文

6、学第一部白话诗集湖畔诗人湖畔诗人指的是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1922年他们出版了诗歌合集《湖畔》和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四”的产儿,他们的首要贡献是爱情诗。冰心、宗白华、朱自清等的小诗创作1923年,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引起了人们对“小诗”的关注与兴趣。小诗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郭沫若和《女神》《女神》21年出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

7、诗集,具有开一代诗风的意义,是五四时代狂飚突进精神的文学再现。《女神》中的诗形式极端自由激情喷发自我形象凸显,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开浪漫主义诗风,体现了新诗发展的历史要求,成为20世纪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诗集:《女神》(1921)、《星空》(1923)、《前茅》(1928)、革命诗歌集《恢复》(1928);新月派和新诗格律化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新月派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