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案2

《端午的鸭蛋》教案2

ID:14018809

大小:3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5

《端午的鸭蛋》教案2_第1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2_第2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2_第3页
资源描述:

《《端午的鸭蛋》教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五届东北三省四市青年教师素质教育研讨会教 学 设 计姓名潘妮单位大连市第五中学任教学科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17课《端午的鸭蛋》一、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文章思路;自由品味,赏析语言韵味。2、在反复诵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讨论、交流。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并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良好习惯和对待民俗的正确态度。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三、教学课型:讲读课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设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赏读课文,品析语言——拓展阅读,深入感知——总结课文,高度提炼——选读文章,开拓视野七、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前布置预习要求。熟读课文,至少3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扫除字词障碍;段前标序号2、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屏示1:文章题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全国各地都盛行,我请问大家,我们长春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大家想不想知道南方端午节的风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高邮人汪曾祺的端午节,去感受其浓郁的民俗风

3、情。本文大家都预习过,谁能介绍一下作者汪曾祺?3、检查预习情况。(1)作者简介。屏示2:作者照片、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2)积累字词找两名学生上黑板写找出的字词。一生写1——3段;一生写4——6段。在写的过程中,老师将重难点字词用黄粉笔标注出来,让学生标明注音。其余学生在下面出声诵读文章。思考:课文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3)学生在下面带着问题出声诵读文章。屏示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回答刚才老师提问的问题:课文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先l段写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再2~3写家乡的咸鸭蛋。最后4~6段写端午的鸭蛋。(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屏示4: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如果把文章题目改成“端午节的风俗”或“家乡的鸭蛋”好不好?为什么?(三)赏读课文,品析语言屏示5:赏读课文,品析语言了解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请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有味道的字、词、或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细细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首先老师先展示一下: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屏示6短

5、句,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口语色彩浓厚。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本文语言的几个特点:口语色彩浓厚。屏示7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善于用词。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作家透过平常的事物、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浓浓的乡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四)拓展阅读,深入感知屏示8欣赏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片段,再深层次感知作者语言风格及性情魅力。(五)总结课文,高度提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能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

6、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六)选读文章,开拓视野屏示9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如《咸菜茨菇汤》《爱戒》《大淖记事》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