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关铜器资料

广州西关铜器资料

ID:14145198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6

广州西关铜器资料_第1页
广州西关铜器资料_第2页
广州西关铜器资料_第3页
广州西关铜器资料_第4页
广州西关铜器资料_第5页
广州西关铜器资料_第6页
资源描述:

《广州西关铜器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说起西关铜器,人们可能一下便想到了凉茶铺里的大铜壶。事实上,西关铜器曾是广州人家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但是自从1958年全国搜刮铜铁之后,铜器地位一落千丈,它不再有销路,许多老街的铜器店关门,老师傅或转行或退休,而今广州的铜器铺就剩下一间——天程铜艺。苏家三代都以制铜器为生。苏英敏是如今的“掌门人”。店中的一件“镇店之宝”,是类似烟灰缸形状的铜器。它是由一张A4纸大小的铜皮经过8000锤打造而成的。但它的贵重之处不仅在于工艺,更在于一份世代相传的感情及封存其中的历史。日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了广州第二

2、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荔湾区的“西关打铜”和“西关正骨”榜上有名。铜水煲、铜碗、铜筷子、铜锅……在现代人家里,这些铜器已不被列入日常用品,但在旧时西关,这些都是大户人家几乎家家必备的“镇宅”生活器皿。随着时代变迁,“西关打铜”经历了从一派盛况的“打铜街”到几近绝迹的历程,日前得知“西关打铜”有望入选市“非遗”,广州城内仅存的铜器铺老板“铜煲佬”苏叔激动不已、甚是安慰。学自江浙家家都有(历史兴衰)  在即将拆迁的恩宁路上,一家铺面都不到4平方米的旧铜器铺几乎成了街坊无人不识的“地标”,这家

3、铜器铺的老板苏叔是在恩宁路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西关”。  苏叔回忆,西关人家之所以盛行用铜器,其实与“十三行”的商贸生意越做越大很有渊源。以前“鬼佬”到十三行经商并在附近安家后,就开始在周边找平时他们用惯的铜器皿。但由于当时西关人根本不懂打铜技术,于是就从江浙一带请来师傅学着制作,根据“鬼佬”的要求制作铜器生活用品,就是当时谚语称的“苏州样,广州匠”。  渐渐地,越来越多人喜欢用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器具,这个行当越来越兴旺。当时,西关的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

4、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后来,当学徒的西关人逐渐当上老板经营铜器铺,光复路、人民中、人民北一带在1958年前曾是非常“旺”的“打铜街”。  “文革”之后几乎绝迹  1958年的“大跃进”,使“西关打铜”从盛况突然变得几近“绝迹”。  苏叔回忆,进入“大炼钢”,很多西关人家都无条件捐出铜器具,到了后来“文革”“除四旧”,再一次对西关人家的铜器进行“大清理”,此后西关铜器几近绝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再无铺头公开售卖铜器,保存下来的铜器也多数残旧不堪。  个人情感经营店铺少人问津  在经营铜器铺之前,苏叔是冶金机械厂的

5、一名技术工人,后生仔时他就对“打铜”很感兴趣,经常在工厂用破铜烂铁仿制旧式西关铜器的款式打出铜器。1999年,他所在的厂倒闭,他就将多年收藏并重新仿制的一些铜煲、铜壶等铜器拿出来,放到他在恩宁路那间不到4平方米的老房子卖。  不过,曾在老西关风靡上百年的铜器到了现代却不再“时兴”,苏叔的档口营业数年来极少人问津。  “现在家家户户都用又便宜又耐用的不锈钢器皿,价钱相对较高的铜器慢慢被人遗忘了。”苏叔说,从1999年到2006年,他的铜器铺生意淡得凄凉,经常守一天都卖不出1件铜器,他平时生活靠退休金,之所以坚持

6、经营这个没钱赚的铺,全凭他对铜器的兴趣和特殊感情。  收藏旧器情有独钟  尽管早期生意惨淡,但苏叔看着店内的那些“西关打铜”器皿时却一脸满足。“这个提樑煲是去年一名恩宁路八十几岁的老街坊临迁走时送来的,他说这是他妈妈的嫁妆,让我们好好保管。”苏叔指着一个提樑煲说,这个煲送来时煲身已有四五处破裂,但他还是如获至宝地收下了,随后他不仅精心翻新,还用钢笔在上面刻上了西关老街坊与这破煲的故事。“这个煲我不会卖给任何人,留下自己收藏。”苏叔笑笑说。  目前,苏叔的儿子小苏接了爸爸的衣钵打理铜器铺,并在旧铺对面租下更大的

7、铺面经营,延续苏叔这个“西关打铜”梦。  粤派特点手工打制接口厚实“‘西关打铜’的传统是全手工原始打制铜器。”苏叔说,“西关打铜”区别于京派、苏派的铜器,制成后不打磨接口,虽然样貌不及打磨过的铜器圆滑,但由于接口厚实,所以很耐用,后来自成一派,叫“粤派”。西关铜器诉沧桑“手工紫铜造”市价涨至一万多(价值所在)这里的老铜器,并非指宫廷使用的青铜器皿、高贵大鼎,而是指广州老西关民间以纯铜或黄铜制成的日用器物或小型工艺品。老铜器,或赤或黄,沉重坠手。也许它并不比黄金价高金贵,也不如珠宝张扬夺目,但却以自己平和内敛、

8、不卑不亢的姿态吸引着喜爱它的人,在收藏者的玻璃柜中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心得收藏不仅仅是为了升值。我收藏铜器,就没怎么管升值不升值的问题,收藏看重的是文化、底蕴。所谓物似人形,来我们铺子里的人,我们通过看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铜器就知道他们是什么性格的人了。我之所以收藏铜器,关键还是在于想传承这份文化,关注其中的文化价值。———西关黄师傅“以手工、紫铜为好”在恩宁路开着老西关百艺轩铜店的黄师傅收藏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