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开挖施工组织设计

基坑开挖施工组织设计

ID:1416720

大小:3.08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7-11-11

基坑开挖施工组织设计_第1页
基坑开挖施工组织设计_第2页
基坑开挖施工组织设计_第3页
基坑开挖施工组织设计_第4页
基坑开挖施工组织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坑开挖施工组织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编制依据22.工程概况2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33.1岩土、分层及其特征43.2水文地质84.总体施工安排85.分项施工组织设计105.1土方开挖105.2冠梁和钢筋砼支撑施工技术要求115.3钢支撑及临时支撑刚架的架设及拆除125.4锚索的施工方法215.5基坑排水255.6弃土外运255.7开挖过程中对周边建筑物的保护266基坑监测266.1临近建筑物变形监测266.2路面沉降观测276.3围护结构的监测286.4钢管支撑轴力的监测306.5管线位移监测306.6监测频率表317、计划进度表

2、328、主要施工设备配置情况及劳动力安排339、安全文明施工379.1土石方开挖安全保证措施379.2钢支撑架设及拆除安全保证措施389.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3910、管理组织机构3910.1现场主要人员安排3911、质量保证措施4011.1测量制度4011.2技术值班制度4011.3主要部位施工检查40381.编制依据1.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沙河顶站围护结构施工图。2.相关技术资料和施工规程。3.现场实际情况和我部相关施工经验。2.工程概况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沙河顶站位于先烈路下,为双层双跨箱形钢筋混凝

3、土结构,车站起点里程为YCK18+040.057,终点里程为YCK+157.857,中心里程为YDK18+090,总长117.8米。本站采用明挖法施工(局部盖挖),西端接矿山法隧道,东端接盾构区间,本站东端预留盾构吊出井。基坑标准段深度为16.72m,基坑底大部分位于〈5—2〉残积土层。基坑分三期施工,一期施工车站中心以西46.6m范围及建科院检测实验大楼,二期施工车站东端,三期施工紧贴车站北侧设置的Ⅱ号出入口。38图2-1基坑平面图整个基坑土方总量约70000m3,表层土方拟采用中槽法,反铲挖掘机配合

4、自卸式散体运输车进行开挖外运;靠近基坑东端的土方拟采用提升架进行土方提升,挖掘机配合自卸式散体运输车进行外运。一期基坑与建科院合建部分采用两道砼支撑+四道预应力锚索,车站主体部分采用三道砼支撑,并在车站中柱位置设临时型钢支撑柱及与临时支撑柱连接的临时支撑钢架,以起到对砼支撑的承托作用。型钢支撑立柱于基坑开挖前就位。二期基坑采用一道砼支撑+二道φ600,t=14mm钢管支撑结合钢围檩的内支撑形式。三期基坑采用一道预应力锚索+一道φ600,t=14mm钢管支撑,支撑架设随土方开挖进行,开挖到设计支撑位置立即

5、施工砼支撑或架设钢支撑。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根据《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沙河顶站详细勘察38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述,本段为站址范围地貌上属剥蚀残丘,地形较为平坦,地面标高约28.00m。3.1岩土、分层及其特征本站站址范围第四系土层为人工填土及坡残积土层。厚度较大,为20.60~27.10m,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大塱山组黄花岗段地层,岩性为粉砂岩、泥质细砂岩、泥质粗砂岩及砾岩等,风化强烈,风化层厚度较大。主要土层有人工填土层(Q4ml)〈1〉、坡积土层(Q3dl)<4-3>、残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层

6、(Qel)<5-1>、<5-2>、岩石全风化带<6>、岩石强风化带<7>、岩石微风化带<9>。各层分述如下:(1)人工填土层(Q4ml)主要为杂填土和素填土。颜色较杂,主要呈灰褐色、黄褐色、砖红色、灰色等,素填土的组成物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粘性土、中粗砂、碎石等,杂填土则含有砖块、砼块等建筑垃圾。稍压实,局部地段人工填土层下部存在可塑状耕植土。标贯击数3~16击,厚度为0.20~8.90m,平均厚度2.60m。本层在图表上代号为“<1>”。(2)坡积土层(Q3dl)呈褐红色、褐黄色、灰黄色、杂红色等,为粉质

7、粘土,含岩石碎屑和风化砾石、砂粒等,呈可塑状,标贯击数9~17,平均11.7击。层厚2.70~4.70m,平均厚度3.54m,在图表上代号为“<4-3>”。(3)残积土层(Qel)38由白垩系红色碎屑岩和花岗岩风化作用形成,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粉土,粘性土、砂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a、可塑或稍密~中密状残积土层:本层主要为红色碎屑岩风化作用形成的粉质粘土、粉土、粉土组成,呈褐红色、棕红色等。粘性土呈可塑状,粉土呈稍密~中密。标贯击数5~17击,平均击数11.4击。层厚1.45~21.90m,平均厚度6.

8、67m,在图表上代号为“<5-1>”。b、硬塑或密实状残积土层:本层主要为红色碎屑岩风化作用形成的粉质粘土、粉土组成,呈褐红色、暗紫红色等,粘性土呈硬塑状,粉土呈密实状。标贯击数15~33击,平均击数19.8击,层厚1.20~25.60m,平均层厚6.91m,在图表上代号为“<5-2>”。(4)岩石全风化带红色碎屑岩、全风化带(K2)呈褐红色、紫红色等,主要由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组成,少量泥岩、细砂岩、粗砂岩、砾岩,原岩组织结构已基本风化破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