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练习题1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1

ID:14183863

大小:23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6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1_第1页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1_第2页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1_第3页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1_第4页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1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子和原子我夯基我达标1.某同学在电脑上绘制的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图3-4思路解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从宏观角度理解为“一物”与“多物”;从微观角度来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含一种分子的是纯净物,含多种分子的是混合物。本题各图直观地反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因此要从微观角度去认识。选项B、D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为纯净物;选项A是由不同种原子直接构成的,选项C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答案:AC2.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A.过氧化氢B.氧化铜C.空气D.二氧化碳思路解析:过氧化氢

2、、氧化铜、二氧化碳这三种纯净物都是由各自的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物质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则空气中含氧分子。答案:C3.氧气降温加压变成液氧,氧分子的主要变化是()A.分子间的间隔B.分子的质量C.分子的体积D.分子的性质思路解析:由氧气变成液氧,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分子本身没有改变,那么分子的质量、体积、性质都不变。加压时只是氧分子之间的间隔缩小。答案:A4.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约60mL水,向水中加入一小块糖块,在容器外壁用铅笔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溶解后,液面与水平线哪一个高,并解释这一现象。图3-5思路

3、解析:这是考查粒子之间有间隔的一道题。答案:当糖块溶解后,液面降低;因为糖的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粒子间有间隔。5.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进行化学反应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思路解析: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因此此技术无法观察到原子核的内部结构。答案:D6.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

4、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请你再举出可以用这种观点解释的一个实例来。图3-6思路解析:据题意,这是一个体积改变的问题,因而要从分子间隔角度来解释。气体中分子之间间隙大,所以空气容易压缩,水中水分子间间隙相对较小,难通过外力压缩。答案:吸入空气的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液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大得多,因而气体容易被压缩。例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珠后体积缩小;或工业上把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贮存在

5、钢瓶中。我综合我发展7.图3-7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图3-7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D.氢气、氧气、水都是化合物思路解析:此题要求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去分析宇宙飞船发动机内发生的化学变化的过程。氢气和氧气混合并点燃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其微观过程是氢分子、氧分子裂解为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在此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等都没有发生改变。

6、答案:D8.在一次探究成果汇报课上,某同学展示了她的探究实验:取一瓶无色的硫化氢(H2S)气体和一瓶无色的二氧化硫气体(SO2),然后瓶口对瓶口抽去玻璃片放置(如图3-8所示),一段时间后,两瓶的内壁上均出现水珠,并且有淡黄色的细微颗粒物附在瓶内壁上(已知是硫单质)。试分析此同学的探究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果。图3-8思路解析:从题给信息可分析出:①硫化氢气体与二氧化硫气体逐渐相互混合;②硫化氢与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水和硫单质,即:硫化氢+二氧化硫→水+硫。所以分析出为什么硫化氢与二氧化硫能逐渐混合,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即可解答本题。答

7、案: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分子间有间隔,③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9.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图3-9(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