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ID:14194238

大小:79.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26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1页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2页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3页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4页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简述一、结构形式 宋《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殿堂结构: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厅堂结构: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成屋架,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柱梁作"——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 簇角梁结构: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明清官式建筑:大木大式——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大木小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攒尖——簇角梁,多用于小型亭榭。二、结构类型抬

2、梁式构架: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优点: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缺点:用材较大,耗材较多。穿斗式构架: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好。缺点:柱密;空间不够开阔。三、用材制度:1、宋式:1)宋《营造法式》材分八等,一等最大;2)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材(高15分,宽10分);契(高6分,宽4分)。单材——材高15分,宽10分;足材——材+起高21分,宽10分。3)梁断面高宽比3:2。2、清式1)以斗口为标准,分为十一等。斗口——平身科坐斗上部开槽

3、口宽度,明清时期以某斗口尺寸为设计模数。2)单材高宽比14:10;足材20:10;3)梁断面高宽比10:8。3、用材总体趋势:由大到小。第一节大木作构件详述一、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1、分类:形状:直柱、梭柱;位置:檐柱、金柱、角柱、中柱、童柱等。2、四种地盘分槽形式: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槽。3、名词:副阶周匝、侧脚、生起、移柱造、减柱造二、枋:柱头或柱脚之间,以及斗拱和斗拱之间,起水平拉接作用的构件。 额枋:檐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系和承重的构件。平板枋(普拍枋):平置于额枋(阑额)之上,承

4、托斗拱的构件。断面尺寸:变高变窄;:西安兴教寺玄奘塔腰檐.jpg雀替(绰幕枋):花牙子、骑马雀替随梁枋:明清时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称跨空随梁枋(顺伏串)。三、斗拱独有的构件。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1、作用: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起装饰作用。等级象征和尺度衡量标准。2、分类:内檐斗拱、外檐斗拱。柱头科(柱头铺作),角科(转角铺作),平身科(补间铺作)。3、演变(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鉴别年代的依据)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5、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4、组成:(一)斗、升名词:坐斗(栌斗)、十八斗(交互斗);三才升、槽升子(散斗);斗口(斗耳、斗腰、斗底等)(二)拱弓形短木,置于坐斗或跳头上的短横木,用以承载建筑出跳荷载或缩短梁、枋等的净跨。名词:翘(华拱);正心拱(泥道拱);瓜拱(瓜子拱)、万拱(慢拱)、厢拱(令拱)单拱、重拱;计心造、偷心造;耍头等。(三)昂中轴线上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有上昂和下昂之分,二者的作用正相反。镏金斗拱:明清时用于外檐或重檐建筑下檐的平身科斗拱,外

6、跳和平身科同,内跳后尾搭于金柱内额上,与外跳不生联系,无结构作用。多用于宫殿、庙宇的彻上明造屋宇,由外檐有昂而室内无天花的斗拱发展而来,装饰性强。5、出跳:宋:每一组斗拱称一朵;华拱可挑出一至五层,——外跳里跳。斗拱形制以铺作数计——x(出跳数)+3。清:每一组斗拱称一攒,斗拱每出一跳称一拽架,最多可挑五拽架。——正心或里、外拽斗拱形制以踩数计——2x(出跳数)+1四、屋架(一)举架(举折)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利于屋面排水、檐下采光、造型独特。清式举架 步(

7、清代):屋架上檩和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步距离相等,“举”=步架举高/步架长度(五举0.5;三五举0.35)宋式举折总进深(B)=前后撩檐枋(檐柱)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举高/总进深:殿阁楼台H/B=1/3厅堂廊屋H/B=1/3~1/4举折与举架的主要差别: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举架先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先脊椽开始,自上而下。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依次降低各缝椽的位置定出)。(二)推山与收山(为庑殿、歇山屋架的重要作法以确定其屋顶造型)1推山:指庑殿建筑正

8、脊向两山推出而加长,山面步架递减的做法,这使得两山屋面的坡度上陡下缓并与正身屋面坡度不完全一致,垂脊弯曲曲线更为柔美。2收山:指为使屋顶不过于庞大,歇山建筑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一段距离的做法。清式:大式收一桁径(4.5斗口),小式收一檩径;宋式:收一步架。(三)梁(栿):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1在构架位置:单步梁(搭牵)、又称抱头梁、挑尖梁、双步梁(乳栿)、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椽伏)九架梁(八椽伏) 角梁(阳马):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