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与理想探寻.doc

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与理想探寻.doc

ID:14233595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7

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与理想探寻.doc_第1页
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与理想探寻.doc_第2页
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与理想探寻.doc_第3页
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与理想探寻.doc_第4页
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与理想探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与理想探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与理想探寻摘要:童话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几种误区:教化僭越审美、认知大于感知、剖析剥夺体验、牵引制约参与等。要克服这些误区,让童话精神进入课堂,教师应该以儿童的趣味为依据来选择童话,应该以引领儿童成长为目的,主动唤起并保护儿童的独特体验关键词:童话;审美;教化;认知;体验童话是儿童的天然精神食粮,儿童天性喜欢童话,但是据笔者调查,当童话进入课堂后却常常失去孩子的宠爱。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童话教学中,童话最本质的精神,即其快乐、幻想等特性常常被成人剥离下来,丢失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童话不再是“童话”,从而导致了孩子对童话的淡漠与厌恶,童话对于儿童精神世界的引领、对

2、于儿童美的陶冶在教育中竟然成了一种理论奢望。一、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童话本质精神的失落在教学领域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笔者通过对童话课堂的观察,发现了以下几种常见的教学误区:(一)教化僭越审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无论哪个版本都编排了不少的童话。笔者统计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其中约有50余篇童话,每篇都是教材编著者精心选择的经典、优美作品,像《小蝌蚪找妈妈》、《小猫钓鱼》、《皇帝的新衣》等,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童话作品多半仅仅被当作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语言教育的工具。教师有较多的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忽视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进行的引导,把形美、意美、音美的文章变成

3、了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置童话的诗意、幻想、快乐、游戏等特性于不顾,还美其名曰“寓教于乐”,实际上这些忽视童话审美特征的做法,背离了童话的本体功能。案例一:《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师: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师:对,小猴子做事不认真,他做事情不专注,三心二意,这件事没有做完就想做下一件事,这样呢,最后只能一事无成,我们小朋友呀,千万不能学小猴子。对不对呀?这是一篇颇符合小学低年级孩子心理的童话。小孩子做事容易分心,注意力难以持久,每个人都难免像小猴子一样做事。所以这篇童话故事让小孩子读了,他们会情不自禁想到自己,乐得“咯咯”笑吧?我想我们是不是不应该一味否定

4、小猴子的行为呢?首先,小猴子的行为跟年龄有关,这是年龄特征决定的行为。其次,小猴子虽然空着手回了家,可是他这一天不是也很快乐嘛。而且文本虽然简单,但像简笔画一样勾勒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形象,读了这样的童话以后,眼前不由浮现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来。老师是不是也应该花一点时间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小猴子的行为、心情呢?如果把落脚点放在拿小猴子做反面教材,教育小孩子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上,当教化目的淹没了审美活动时,对小孩子来说,学这篇课文一定减少了很多乐趣。(二)认知大于感知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有种误解,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人的智能,促进人的理性发展,传统的“教学认识论”6强化了这一观

5、点,从而导致教育教学过于注重儿童认知的发展,以培养、训练儿童判断、推理能力的理性教育为主要任务。在童话活动中,老师把重点放在以童话为工具的认知、语言活动上,以让儿童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学会语言为终极目标,忽略了侧重儿童的感知、想象、情感、直觉能力发展的感性方面的教育。这种较多功利性、缺乏审美性的教学,远离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以致师生的情感、体验、感悟等在知识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一现象其实是前面所提到的教化遮蔽审美的表现之一,或者说在童话功能观上以教化遮蔽了审美,在童话教学中就会产生认知活动大于感知活动的误区。案例二:《小猫种鱼》《小猫种鱼》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一篇童话体裁的看

6、图学文,语言简洁,生动有趣,是的,如果鱼儿能像麦子一样布满整个田野,像花生一样埋在地下悄悄地生长,,像丝瓜一样倒挂在绿藤上活蹦乱跳,这些是多么温暖的瞬间,多么可贵的想象。但是我们的老师是如何来讲解这篇童话的呢?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指导行为,几乎全部是围绕对课文知识的学习,没有对审美体验的引导。甚至连课文的立意,也以科学知识为依据来总结。本来一篇充满童趣童心的童话,我们的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的对话:……师:小朋友们,你们仔细想想,小猫种鱼能收到小鱼吗?生:不能!师:为什么?生:因为鱼不是生活在土里。生:因为鱼离开了水就会死。师:说得真好!小猫看见农民春天种下种子,秋天收到很多果实,他

7、就学着种小鱼,可他不动脑筋,不想想小鱼在土地里是不能活的,更不会长出很多小鱼的。小猫不动脑筋,把别人的办法生搬硬套到自己这里来,我们小朋友不要向他学习啊,对不对啊?原本心生好奇,还在想象的原野上驰骋的学生被老师的暗示性问题给死死地卡住了,从此以后只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只会认为小猫种鱼的可爱行为很愚蠢,如此教育真正是枉费了童话作者、教材编者的一番苦心。其实,小猫种鱼的行为固然幼稚固然傻气,这种幼稚傻气又有什么不好呢?它不是充满了童趣吗?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不恰好跟幼儿一样吗?其实这只小猫不就是一个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