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水性树脂的论文

吸水性树脂的论文

ID:14250976

大小:33.0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7

吸水性树脂的论文_第1页
吸水性树脂的论文_第2页
吸水性树脂的论文_第3页
吸水性树脂的论文_第4页
吸水性树脂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吸水性树脂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目录1.前言--------------------------------------------------2.高分子吸水性树脂的发展及吸水机制----------------------2.1高吸水性树脂的发展史------------------------------2.2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制----------------------------2.2.1吸水机制的研究----------------------------------2.2.2高吸水性树脂的交联网络与水的作用-------

2、---------3.实验部分3.1主要试剂-------------------------------------------3.2主要仪器-------------------------------------------3.3IPN的制备-----------------------------------------3.4IPN的吸水性能测试---------------------------------4.结果与讨论4.1优化结果条件的确定-------------------------

3、--------5.2IPN吸水率变化分析---------------------------------4.3MBA对吸水倍率的影响-------------------------------6.结论--------------------------------------------------7.总结--------------------------------------------------8.参考文献------------------------------------------

4、----9.设计评语表--------------------------------------------10.课程设计评分表---------------------------------------改性聚乙烯醇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1.前言超强吸水树脂是三维网络结构的高分子材料[1],它不溶于水而大量吸收水膨胀形成高含水凝胶。吸水树脂能够吸收具有自身数十倍乃至数千倍的水溶液,它的吸液能力取决于自身性能以及溶液的性质。离子型吸水树脂比非离子型吸水树脂的吸水性能及保水性能显著提高,实用性也好,但耐盐性差

5、。单一网络的树脂受单体结构的局限,性能也相对较差,吸盐率较低。如何改善其结构的局限性提高其耐盐性能和吸水性能[2]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重点。目前,高吸水性树脂已在工业、农业、林业、卫生用品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次实验以聚乙烯醇(PVA),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通过水溶液聚合,合成综合性能优良的PVA-P(AA-AM)三元体系共聚物。其结构为PVA作为一种长链大分子贯穿于AA-AM共聚物(CPAA)的交联网络中,形成性能优良的互穿网络高吸水树脂(简称IPN)。2

6、高吸水性树脂的发展及吸水机制2.1高吸水性树脂的发展史高吸水性树脂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化合物,它的起源在高分子化合物出现以后。1961年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中心从淀粉接枝丙烯腈首先开始研究,其后Fanta等人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始继续进行了淀粉接枝丙烯腈的研究,发现接枝产物加碱水解后生成的产物具有优良的吸水性能,并于1966年首先发表了淀粉改性物质具有优越的吸水能力的论文,指出淀粉衍生物具有优越的吸水能力,吸水后形成的凝胶的保水性很强。首次开发成功后,世界各国对高吸水性树脂在体系、种类、制备方法

7、、性能改进、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1978年,日本三洋化成公司考虑到丙烯腈单体残留在聚合物中有毒性,卫生上不安全,所以提出了不痛的方法来制备高吸水性树脂,提出了淀粉丙烯酸,交联性的单体接枝共聚反应的合成方法,并于1979年在日本名古屋投产。我国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如湖南湘潭大学自1981年开展了合成吸水剂的研究,先后对淀粉系、纤维系、合成系的吸水剂性能和合成方法进行了研究,制备了淀粉接枝共聚丙烯腈皂化水解物、纤维素接枝丙烯酸盐、聚乙烯醇变性物

8、,都具有优越的性能。2.2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制2.2.1吸水机制的研究吸水机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吸附类,像传统的吸水性材料如棉花等,其吸水机制主要是毛细血管吸附原理,所以这类物质的吸水能力不高,只能吸收自重的几十倍的水,且一旦施压,所吸收的水分就逸出,保水性能差。另一类是化学吸附类,通过化学键的方式把水和亲水物质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此种吸附结合很牢,加压也不易失去所吸收的水分。高吸水性树脂是具有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高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