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

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

ID:14301177

大小:8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7

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_第1页
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_第2页
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_第3页
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_第4页
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一、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发生以来,能源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各经济大国都致力抢占能源市场同时,对节能技术的重视程度也大大加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汽车能源消耗在总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汽车节能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关注。节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主题之一。汽车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石油燃料,而我国是一个石油存储量相对欠缺的国家,目前己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提高汽车燃料有效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在我国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调查研究

2、表明,汽车燃料燃烧所释放的能量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被有效利用,其余能量都被散失或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了能源极大浪费,也带来了不良环境影响。因此将这些汽车废热有效利用是实现汽车节能,降低汽车能源消耗的一个有效途径。二、汽车余热利用技术从目前汽车所用发动机的热平衡来看,用于动力输出的功率一般只占燃油燃烧总热量的30%-45%(柴油机)或20%-30%(汽油机)。以余热形式排出车外的能量占燃烧总能量的55%-70%(柴油机)或80%-70%(汽油机),主要包括循环冷却水带走的热量和尾气带走的热量。表为内燃机的热平衡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汽车发动机冷却介质带走

3、的热量有较大利用空间,如何将其有效利用自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人致力于此方面研究。由于车用发动机特殊的使用场合,汽车余热利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要求,可将这些特点简单归结如下:一是汽车余热的品位较低,能量回收较困难;二是余热利用装置要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三是废热利用装置要抗震动、抗冲击,适应汽车运行环境;四是要保证汽车使用中的安全;五是要不影响发动机工作特性,避免降低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由于汽车余热利用具有上述特点,使得研究的成果虽多,但投入商业化生产的不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国内外汽车余热利用的技术,从热源来

4、看,有利用发动机冷却水余热和利用排气余热两种,从用途上来看,有制冷空调、发电、采暖、改良燃料、涡轮增压、室内湿度控制和空气净化等方式。1、余热制冷技术目前,在轿车空调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轿车空调一般要消耗8~12%的发动机动力,增加油耗,加大排放;另一方面易引起水箱过热,影响轿车动力性;同时由于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采用的制冷工质为氟利昂类化合物,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为解决舒适性与制冷功耗之间的矛盾,回收和利用发动机排气余热来驱动制冷系统,实现轿车空调,是理想的节能方案。目前提出的这方面技术主要有吸收式和吸附式两种。吸收式制冷空

5、调。其原理是以热能为动力来完成制冷循环的,在相关文献中,研究最多的是利用循环冷却水余热来实现吸收式制冷,当然也可以利用排气余热来实现吸收式循环。吸收式制冷系统有较大的性能系数COP(相对于吸附式而言),但结构复杂、体积大、造价高,而且四器(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需要自由水平面,不太适用于经常处于颠簸、运动状态的汽车。吸附式制冷空调。其原理是利用某些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力下能吸附某种气体或水蒸汽,在另一种温度、压力下又能把它释放出来的特性来实现制冷。吸附式系统结构简单、造价低,在提高吸附床传热传质能力的情况下,可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

6、,是较为理想的系统。但吸附式制冷的COP不高,需要较长预备时间,单位质量的吸附剂产生的制冷功率较小,系统笨重,废热利用率不高,而汽车空调要求体积小、制冷量大、性能可靠、操作方便,这限制了它的应用和发展。要达到以上要求,必须提高系统COP值及单位质量吸附剂制冷功率。2、余热发电技术利用废气能量发电常用方法有四种,分别为利用半导体温差发电、氟龙透平发电、废气涡轮发电和斯特林循环原理发电。半导体温差发电。热电转化效率可达3。3%,甚至是7%,吉林大学的董桂田通过试验证明用汽车发动机排气废热温差发电能够取代传统的汽车发电机,且温差发电吸热降温对汽车

7、整体性能大有稗益。利用发动机废热的氟龙透平发电。是利用一种在比较低的温度下能成为高压气体的低沸点物质(通常为氟利昂)作为工质,使其在吸收发动机余热后由液态变为高压蒸汽从而推动透平机发电。废气涡轮发电。青岛大学的张铁柱提出了利用废气能量驱动涡轮带动发电机发电的设想,并设计了一种新装置来实现,获得专利一项。日本的吉田佑也曾作过此方面的实验,证明了利用废气能量驱动涡轮所发出的电能足以提供汽车运行所需电能,但未做进一步研究。此种装置结构简单,但有可能对发动机工作性能产生影响。利用斯特林循环原理发电。工质从高温热源(汽车废气)吸收热量,膨胀做功,向低

8、温热源放热并收缩,再次从热源吸收热量,循环上述过程。在每次循环过程中,工质吸收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而工质做功过程中通过活塞的往复运动带动直线发电机进一步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3、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