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新课标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ID:14348850

大小:146.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28

新课标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_第1页
新课标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_第2页
新课标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_第3页
新课标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_第4页
新课标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标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标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成都西北中学:罗春明 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其他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

3、书》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而不

4、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④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⑤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可以表示以下关系: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

6、之职分也。《出师表》②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十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挟天子而令诸侯。《隆中对》③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欲信大义于

7、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转折关系。《论语》人不知而不愠。《论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公输》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④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面山而居《愚公移山》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8、邹忌讽齐王纳谏》康肃笑而遣之。三、以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不以物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