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从新权威主义角度看晚清宪政实践

课程论文-从新权威主义角度看晚清宪政实践

ID:14370952

大小:635.5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8-07-28

课程论文-从新权威主义角度看晚清宪政实践_第1页
课程论文-从新权威主义角度看晚清宪政实践_第2页
课程论文-从新权威主义角度看晚清宪政实践_第3页
课程论文-从新权威主义角度看晚清宪政实践_第4页
课程论文-从新权威主义角度看晚清宪政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论文-从新权威主义角度看晚清宪政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新权威主义角度看晚清宪政实践提要新权威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理论界针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而提出的一种理论思潮。面对后发工业化国家低下的经济、社会、政治基础,政治参与程度与政治制度化和政治稳定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及现代化初期所面临的恶劣的经济、国力竞争环境,新权威主义主张利用新式权威进行社会整合,以弥补制度和文化的不足;主张统治者具备现代化导向,以国家的政治、经济现代化为最终目标;建立准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实行精英政治和渐进式的政治改革,推动社会变迁。与20世纪80年代类似的是,晚清中国同样面临着政治发展道路选择的问题

2、。在基本国情方面,晚清中国处于现代化初期,受到各种诱导因素影响,政治参与急剧扩张,而建立民主制度的国情仍旧薄弱,脆弱的国民经济遭受外国资本的激烈竞争。面对这种状况,新权威主义的主张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参考价值。在晚清立宪实践中,当局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现代化法制体系建设,扶植民族工商业,采用稳定、渐进的方式推进政治体系的变革,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晚清宪政改革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国情,通过阶段性的改革推进政治现代化。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可取的,能较好地满足中国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各种需要,是改革的理想道路之一。关键词:新权威主义;

3、晚清宪政实践;政治体制改革;社会整合;渐进特征39目录1.绪论51.1研究的缘起51.2文献综述61.3研究方法、论文框架81.4学术价值和课题创新92.新权威主义的主要特征102.1新权威主义的概念102.2新权威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112.3新权威主义的内涵122.3.1新权威主义的适用国情132.3.2新权威主义的主张173.清末基本国情特征以及对于新权威主义的适用性203.1清末的社会、经济状况203.2清末政治参与的扩展213.3清末工商业的重商主义需求234.新权威主义主张与清末的立宪实践244.1晚清宪政实践中的政

4、治体制改革244.2晚清宪政实践与法制建设274.3晚清宪政实践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304.4晚清宪政的渐进式特征345.结论37参考文献39391.绪论1.1研究的缘起自中国近代以来,民主与专制一直是倍受争议的话题。从戊戌变法到清末立宪,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以至于今日,中国人依旧在为建设理想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奋斗。然而,一系列事实证明,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产生了“水土不服”的“排异”反应。辛亥革命后,中国一度建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和责任内阁制度,但这种局面不久便被军阀混战的现实所打破。无论是南京国民政府还是建国后的新中国中央政府,均

5、实行一种中央集权与当局引导下的有限民主相结合的政治体制。自改革开放至上世纪80年代末,中央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推行权力下放的政策,给予地方更多的自治权力;确立了政企分开的原则,推动指令型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央指令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化。分权和放权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激发了中国经济生活的活力,但也滋生了大量的贪污、腐败、官商勾结、地区保护主义等经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滋长,不稳定因素增加。面对这种局面,一些知识分子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新权威主义”的概念。新权威主义者倡导在中国“由一些强有力的领导人物强制住

6、地推进现代化”吴稼祥:《新权威主义述评》[N],《世界经济导报》(沪),1989年1月16日,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1989.1,第141页,以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新权威主义者主张利用权威保障个人自由,利用中央集权排除障碍,保持社会的稳定。在清朝末年,中国同样面临着与改革开放之初相似的政治改革和政治道路选择的问题。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开始进行革命的准备。但从这一时期一直至1911年,中国社会主流政治思潮是君主立宪制。从1901年清末新政直到1911年责任内阁制度的确立,中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7、以一种平稳的进度发展、完善。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截断了原有的政治发展轨迹,中国从此进入了民主共和时代。但是,辛亥革命带给中国的并不是民主和公平,而是战乱和分裂。中国的内忧和外患由此加剧。1931年,在国民政府忙于收拾中原大战残局和应付红色革命之时,日本乘虚而入,占据东三省。中国民族危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由这些事实可以看出,民主共和制度非但未给近代中国带来独立和财富,39反而加剧了中国的分裂,社会更加动荡,民生更加萧条。民主在近代中国为什么会水土不服?民主共和制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吗?面对民族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民主制一

8、定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吗?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君主立宪制度或二元君主制度是否可能更加适合于清末的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于中国思想界的新权威主义思潮是否对清末中国的立宪运动有一定启发?新权威主义是否可以为以上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本文的写作目的,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