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_钟敬文主编_中国民俗史_读后

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_钟敬文主编_中国民俗史_读后

ID:14406887

大小:158.1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8

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_钟敬文主编_中国民俗史_读后_第1页
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_钟敬文主编_中国民俗史_读后_第2页
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_钟敬文主编_中国民俗史_读后_第3页
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_钟敬文主编_中国民俗史_读后_第4页
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_钟敬文主编_中国民俗史_读后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_钟敬文主编_中国民俗史_读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的奠基之作—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①读后●李传军由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教授主编的6卷本《中国民俗史》,共380万字,以民俗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考古、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上起先秦、下迄民国的民俗起源与发展作了动态的、多角度的系统描述和分析,使长期被忽视的中国民众生活史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展现。这套多卷本《中国民俗史》不仅是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补充,而且也丰富了世界人类文化史的研究内容,同时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保护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堪称中国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

2、作。多卷本《中国民俗史》不同于以前出版的任何民俗事象史、风俗史或断代民俗史,它是一部由专业民俗研究者撰写的中国民俗通史,反映了中国民俗学界近百年来对中国历史民俗学的理论探索和学术积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民俗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多卷本《中国民俗史》对中国古代丰富的民俗文化追根溯源,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理论成熟,体系完备,新义迭见,众美纷呈。笔者通读全书,受益良多,感觉以下几点特别具有启发意义,值得称道。首先,多卷本《中国民俗史》明确了历史民俗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梳理了与历史民俗学有重大关系和意义的基本概念

3、。钟敬文教授对历史民俗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曾作过深入的思考:“‘民俗学’,在我看来,应该说是‘民俗诸学科’,就是说它里面可以包涵很多分支学科,……有位同志提出可否建立‘历史民俗学’的问题。我以为这是可以的。问题在于处理的是不是历史民俗现象,或者是否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民俗现象。如果有上述两种情形,那么,这种支学就可以成立。历史民俗学,应当包括民俗志、民俗史、民俗学史以及其他有关著述。它与神话学、故事学等一样,可以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支学。”②多卷本《中国民俗史》的出版,体现并深化了钟敬文教授关于历史民俗学的理论思考

4、。本书认为民俗史是对历史时期民众生活的习惯方式与精神状态所作的具体描述,书中对民俗的内容特性具有明确的理解,辨析了民俗与风俗、风尚的区别与联系。本书指出民俗是社会中下层的、集体性的、具有传承性的行为习惯与心态。风俗是全民性的,包括官方的习俗。风尚是时间短暂的、不具有传承意义的社会风气。因而本书在描述民俗时涉及到风俗、风尚的内容,但没有将民俗史写成风俗史与社会生活史。本书还特别注意民族中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既分清官俗(宫廷习俗、官僚贵族习俗)与民俗的区别,也看到了他们各自摄取了对方的文化因素,得出

5、中国古代因俗制礼,以礼化俗,礼俗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基本结论。这就使得本书与一般的风俗史和社会生活史具备了显著的差别。其次,多卷本《中国民俗史》系统地阐述作者简介:李传军,现供职于青岛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邮编:266071①本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品,2006年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4月出版。②钟敬文《谈谈民俗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见刘锡诚主编的《妙峰山·世纪之交的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121历史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在本书各卷之前的总序中,钟敬文教授

6、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历史民俗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思考,对历史民俗学的学科缘起、学科构架、理论体系、文献资料和研究方法等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钟先生讲:“民俗学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历史民俗学是自现代民俗学建立以来就产生的民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把历史上的民俗现象、民俗活动和民俗事件记录下来,用科学史的语言讲,这种文献就是民俗史。”但作为一个学科,历史民俗学则包含着“史”与“学”的统一:“在‘学’和‘史’之间,‘学’是逻辑的、理论的,‘史’是具体的、现象的,两者密切相关,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在

7、我国,历史民俗学起源甚早,“历代古人对民俗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的言论和相关著述,这种专著并不多,但断断续续的言论一直有,从先秦诸子起发表见解,到晚清时续有言论出现”,但“从科学史的角度讲,已出版的一些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著作都是以资料为主的,还都不大理想”,因此,历史民俗学的建立,必须在“学”和“史”方面有新的突破和拓展。①钟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民俗学的建立和向前发展,必须要以资料整理、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突破为前提。首先,要了解中国民俗史料的特点,要对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特别是如《荆楚岁时记》、《风土记》等专

8、门记录历史民俗的文献和《玉烛宝典》、《岁时广记》等古人编纂的具有类书性质的古代民俗志有深入的了解,为此,要掌握目录学和文献学等基本治学门径,更要用现代文化观和民俗学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古代的民俗文献。研究中国历史民俗,既要以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在内的西方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宗教学和语言学研究理论为借鉴,更要重视中国民俗史著作中的思想观念,充分尊重民族历史遗产。特别是历史民俗学是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人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