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后发优势理论:来自中国的证据

区域后发优势理论:来自中国的证据

ID:14448611

大小:6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8

区域后发优势理论:来自中国的证据_第1页
区域后发优势理论:来自中国的证据_第2页
区域后发优势理论:来自中国的证据_第3页
区域后发优势理论:来自中国的证据_第4页
区域后发优势理论:来自中国的证据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域后发优势理论:来自中国的证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标题:区域后发优势理论:来自中国的证据作者:杨坚时间:2010-1-50:00:00来源:《区域与城市经济》2009年第12期正文:  摘要:后发优势理论在忽略本国各地区差异的前提下经常被运用于先起国与后起国之间的讨论,但后起国区域间差距的不断扩大却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本文在引入区域型后发优势和劣势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两个理论化模型把后发优势理论运用于区域经济领域来分析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封闭的条件下,通过区域后发优势的发挥可以促进后起国落后地区的长期发展。但在开放的条件下,区域型后发优势的发挥会受到制度和市场的双重抑

2、制,因此只有在后起国的发达区域彻底追赶上先发国之后,不发达区域才能获得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并通过对中国区域发展进程的实证考察印证该理论。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区域发展;西部  自从格申克龙(Gerschenkron,1952)在《经济落后的历史回顾》中首次提出“后起性”和“后起国”的概念之后,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后起国所特有的后发优势和劣势。阿莫拉诺维茨(Abramovitz,1989)将后发优势论提高到一般性的理论层次,认为后发优势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才能成立,限制条件包括作为外在因素的技术差距

3、、作为内在因素的社会能力,以及一国历史、现实及国际环境的变化。金明善和车维汉(2001)在《赶超经济理论》一书中认为制度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之后强调物质性、人文性和选择性的阻碍和约束。伯利兹、克鲁格曼等(BrezisandKrugman,1993)的蛙跳理论认为:在本国已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后发国因为后发优势及选择性政策干预,可以采用那些最初效益不高但潜力很大的新技术,通过更好地把握新技术和机会,可能会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同时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了后发优势理论在解释后起国内部区域不平衡发展上的潜力,并进行了一些十分有益

4、的尝试。陆德明(1999)《中国经济发展动因分析》一书中不但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后发展经济体”概念,而且从资源型后发优势、政策型后发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后发优势三个方面对西部进行了分析。王必达(2003)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为视角对区域后发优势的转换条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总结可以看出,大多数后发优势理论的运用都以假设后起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同质”为前提,即使在少数研究中注意到了后起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但对后发优势理论运用到区域“同质”后起国与“异质”后起国之间的差异讨论很少。  本文的研究正是

5、从这两点出发,通过区域型后发优势概念地引入,试图建立一个理论化的模型,重点分析在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前提下后起国落后地区所具有的后发优势与劣势,并对中国区域发展过程进行实证性的考察。  一、封闭条件下区域后发优势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假设的确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后起国的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即在欧美等国家完成工业化后才开始进行工业化国家中的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同时本节分析基于以下三个假设:第一,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共生,后发优势具有潜在性和静态性,后发劣势具有现实性和动态性。其中静态性属于后发优势的基本属性,而动态性则是后发

6、劣势的基本属性。第二,先发国对后起国的经济发展没有任何影响。同时把后发优势划分为资源型后发优势、技术型后发优势和制度型后发优势。其中资源型后发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型后发优势、人力资源型后发优势和资本型后发优势。劣势也有相应的划分。  区域2具有的资源型后发优势主要包括:能够比先发国在相应发展阶段拥有更先进的技术,从而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优势;由于人均收入低而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由于劳动重新配置而引致的低成本经济增长的优势;由于人力资本和资本存量少而具有投资边际报酬高的优势。资源型后发劣势主要有贫困人口多,由平均受教育

7、水平导致的生产率低下;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导致的资本匮乏,即“贫困恶性循环”(Nurkse,1953)。技术型后发优势则主要表现为由于自身技术存量较少而拥有更多可供选择模仿的技术存量及技术投资边际报酬高的优势;由于技术的引进和模仿成本要远远低于研发成本而存在的引进技术的成本优势。技术型后发劣势主要有技术水平落后,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困乏。制度型后发优势则表现为拥有很多区域1成熟的发展经验,制度的完善对区域2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带动作用;区域2制度构建可采用制度模仿、移植等方式,因而拥有制度捷径的优势。制度型后发劣势主要表现为落后

8、的制度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区域内投资环境落后、市场化程度低等。  (二)区域型后发优势和劣势  为了能更好地把后发优势理论运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讨论,在这里引入区域型后发优势和劣势的概念。区域型后发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欠发达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所具有的优势,它来源于中央政府的客观存在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