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

ID:1448886

大小:43.7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1-11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_第1页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_第2页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_第3页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_第4页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公示建议稿)2017年4月27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地震局、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重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综合防范等科研攻关和应用示范,为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

2、支撑。本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象灾害、重大水旱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成灾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备、应用示范、技术及风险信息服务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并完善从全球到区域、单灾种和多灾种相结合的多尺度分层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关键技术、技术和信息服务、仪器装备的标准化、产品化和产业化,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本专项执行期从2017年至2021年。2017年拟优先安排30个指南方向,重点针对国家重大

3、自然灾害“防抗救”各阶段的重大科技需要,聚焦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发。11各项任务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5年。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参与单位不超过10个。对于企业牵头申报或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各指南方向原则上支持1个项目,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择优同时支持1-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鼓励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示范应用,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实现基础研究

4、-共性技术-应用示范的融合。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项目示范。本专项2017年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11.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1.1“丝绸之路经济带”活动地块与孕震模型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鄂尔多斯地块周缘、“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段强震危险区、西段天山强震危险区,以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理论为指导,研发基于深部行为和物理机制的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孕育动力学模型;研究我国大陆强震构造环境的具有时间相关性的强震地点预测理论。考核指标:建立适用于板块内部的区域强震孕育动力学模型,研发2个以上具有时间相关性的强震预测理论模型,提出地震危险性理论预测技术规程

5、1部。1.2京津冀城市群三维精细壳幔结构研究与巨震震源识别研究内容:在已经开展的京津冀城市群及环渤海地区宽频带地震台阵观测基础上,在雄安、通州等重点区域开展超密集流动台阵观测,研发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精细成像技术,识别京津冀地区巨震震源,建立重点区域精细结构模型;开展沉积盆地浅层细结构探测和“长周期”强震地面运动研究。考核指标:重点区域横向分辨率1km级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深部10km级间断面的三维结构模型,建立重点区域沉积层结构模型和1秒以上周期的强震地震运动分布图。1.3大型、新型工程结构地震成灾机理与减灾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强震区城市群与大城市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中的

6、大型、关键工程结构,如:高层建筑、大型复杂交通枢纽和航站楼、大型复杂地铁枢纽车站等,开展地震非线性反应与损伤破坏模拟、失效破坏模式与灾变机理模型、基于灾变模型的减灾技术理论与方法及技术等研究,研发抗震、减震新的结构体系,发展抗震、减震设计理论。考核指标:建立基于性能和失效模式控制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发5种以上高性能和绿色环保的结构抗震新体系、10项以上结构减震控制新技术,形成2部以上抗震设计规程或规范,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应用成果8项以上。1.4川滇地区多尺度结构模型及强震孕育发生背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川滇地区多尺度地下结构和变形特征。获得不同尺度的三维结构模型,评价并验证结构

7、模型和震源参数的可靠性和精度;研究获得岩石圈各向异性结构和变形模式,研究区域应力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建立川滇地区强震孕育发生的结构和构造模型。11考核指标:建立川滇地区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衰减和各向异性模型及变形模式,分辨率达50公里;建立高分辨率的断裂带三维结构模型,横向分辨率达3-5公里;提出精细结构时间变化特征。1.5基于密集综合观测技术的强震短临危险性预测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干断层,研发基于密集地震台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