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头护尾”说起

从“藏头护尾”说起

ID:14491998

大小:57.8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9

从“藏头护尾”说起_第1页
从“藏头护尾”说起_第2页
从“藏头护尾”说起_第3页
从“藏头护尾”说起_第4页
从“藏头护尾”说起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藏头护尾”说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藏头护尾”说起而临摹的第一关就是用笔方法。这方面有很多误区,今天我们先来讲讲“藏锋”和“藏头护尾”这个话题。对古代经典碑帖的临摹,是每个人在学习书法时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在临习时的第一关就是笔法,而关于笔法,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等概念。这些用笔方法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书法“常识”。但正由于常识无人不知,一旦出错,往往影响就很恶劣。一般理解的“藏锋”,大体就是要求在用笔上起止不露痕迹——起笔藏头,收笔回锋,如下图所示。▲中小学教材中随处可见的行笔路线图中小学书法教材中所标示的行笔路线图,几乎无

2、不如此。对于每一个初学书法的人来说,这就像一种秘诀,成为进入书法之门所必需掌握的用笔要领。但问题是,这个笔法上的秘诀,其实根本就是错的。注意我的用词,我完全可以选择什么“值得商榷”或者“有待讨论”之类的表述方式,但我不愿这样说——因为这个错误太低级,影响又太广泛,针对这种错误的澄清,也就没有必要那么委婉了。1那凭什么说这种笔法是错的呢?先看看下面的这些图片,不管是王羲之、智永、赵孟頫,还是其他古代书法大家,没有谁用今天所谓“藏头护尾”的方式写字。▲ 从左往右:王羲之、智永、赵孟頫、孙过庭▲ 从左往右:《阴符经》、欧阳询、苏轼、米芾以上只是楷书、行书和草书

3、,篆隶呢?情况稍微要复杂一点,从书体演化的角度说,隶书在古今之间,笔法上的特点也是在楷书和篆书之间。今天看到早期篆书的著名碑刻,像《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之类的作品,在起收笔上很可能是有“藏头护尾”方式的,这其实和这些碑刻的性质有很大关系。对于《泰山刻石》这样的作品,它的政治意义在当时要远远大于艺术价值,“昭其典重”的功能需要,并不允许一个书写者过多展示自己的个性,那么起笔收笔上适当的修饰,让人看不出太多下笔的痕迹,弱化书家的个性色彩,是很有必要的。说得浅显一点,对于当初立碑的考虑来说,他们需要的并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美术字,主要考虑和照顾的是作品的实用功

4、能。▲ 《峄山碑》▲ 《泰山刻石》一些民间的篆书,并不会严格地隐藏笔锋,到后来清代人写篆书,对艺术性的追求更主动,用笔上也和秦篆的表现很不一样。书家强调表现自己的个性,所以在用笔痕迹上有些就显得很自然,有很多笔锋也是露出来的。▲东汉《姑臧西乡阉导里壶子梁铭旌》局部▲ 清赵之谦“篆书七言联”▲ 清吴让之篆书《庾信诗》这是篆书的情况,楷、行、草方面就更明显,这只要看看墨迹作品,应该是一目了然的。“藏锋”和“藏头护尾”如果按照我们今天的这种理解方式,在楷、行、草方面可以说是完全错误。在书写中,不能说这种藏的痕迹完全没有,但那并不是一种笔法,而只是笔势上下运动自

5、然出现的结果,而且并不太多。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法则,而是因为笔顺的前后关系,偶尔被不自觉地带出来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看更多的古代经典作品,但一定要看墨迹,拿碑刻来讨论笔法,是说不清楚的。大量的墨迹流传,白纸黑字,点画清晰可辨,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其中藏和露的关系,应该很快就清楚了,没有什么好争辩的。▲ 赵孟頫《三门记》局部图从中可以看到起笔的干净果断2那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解呢?古人不是也有“藏锋”、“藏头护尾”的说法吗?“藏锋”这个词,从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徐浩,一直到到南宋的姜夔,基本上指的都是中锋,兼带还含有一层引申的意思是沉着。比如徐浩

6、说用笔上藏锋很重要,如果锋不藏,字就有病。他说的藏锋是什么意思呢?这只要结合姜夔的话来看就清楚了,姜夔说:“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又说“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就是说只要用笔中锋,锋就藏了,字就没有病笔。▲南宋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误会的源头,主要是因为托名蔡邕的《九势》。这篇文字里面有关于藏锋的解释,原话是:“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确实和今天的藏头护尾一个意思。但是这里有必要注意两点,一是蔡邕生活的时代,当时主要的书体是篆隶,这个用笔方法放在篆隶上是讲得通的。这和后来的楷、行、草书用笔有很大不同,篆、隶和楷、行、草分属古

7、、今两体,在笔法上存在本质区别。其二是所谓“九势”也好,“九势八诀”也好,其实都是后人伪造的,并不是蔡邕的理论。具体的考证说来比较繁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张天弓先生的相关文章读一读。不过文献虽然出于伪托,却有一些真实可用的信息,因为这个作伪至少是在宋代以前。《九势》里还有一段讲到“藏头”,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和姜夔的话是一个意思,就是说用笔上以笔锋归中作为常态,不要偏,不要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锋。▲ 商代陶片中的笔法依然直观而且清晰另一个关于“藏锋”的著名论述,是托名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其实这个不可能是颜真卿记录张旭的话

8、,但里面有很多真知灼见还是值得注意,不必以其出于伪托而完全无视。其中讲到张旭(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