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课件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设计

ID:14521462

大小:3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9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设计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设计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设计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设计_第4页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3、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分析情与景的关系。2、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景象呢?这节课

2、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故都的秋》。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为何不用“北平”代替呢?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恋之情。“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文章的文眼在哪里?第一段:“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1—2段写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写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

3、对北国的秋的喜爱。3、文章最后两段写什么?抒发作者这样的情感?(写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抒发了作者对北国的秋的喜爱之情。)主要写了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秋,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无比恋之情。4、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那么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分别是什么特点?明确:北国:清、静、悲凉;南国:慢、润、淡。朗诵第二段及第十三段,体会作者的对比手法。)5、故都秋在作者心中是如此令人向往,那么在具体地描写过程中作者又选择了哪些景物呢?相应段落有那些?明确:1-11,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北国秋果 6、学生默读12节,用原文的句子概

4、括第12段议论性文字的内容,并讨论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从记叙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赞秋和颂秋。是过渡。 7、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之秋

5、,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①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②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呼应)——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三、归纳小结:文章从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了故都的秋景,其中记叙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共写了五种景物,最后总括全文并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恋之情。做到了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表达上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手法上运用了对比洪托。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学习二、合作探究,具体分析五幅秋景图 ,体会

6、情景交融的特点。1、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呈现出什么特点?明确:“清”“静”“悲凉”  2、作者是通过哪些景象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明确:描写了五幅画面: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3、思考回答:这五副画面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1)庭院秋景 描述:这里,上有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下有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园);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坐在

7、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蓝朵,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多么清静幽闲。整个画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注意此处的选景和写景的特点明确: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思考:破壁:冷落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提问: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情色彩”?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

8、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