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斋医学讲稿》

《谦斋医学讲稿》

ID:14521839

大小:8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29

《谦斋医学讲稿》_第1页
《谦斋医学讲稿》_第2页
《谦斋医学讲稿》_第3页
《谦斋医学讲稿》_第4页
《谦斋医学讲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谦斋医学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提要大家要我谈谈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我认为很需要。中医的理论以脏腑为核心,临床上辨证施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不过这题目的范围太广泛,只能谈些概况作为提要,细节方面有待大家进一步探讨了。要了解脏腑发病及其用药法则,首先要了解它的重要性。中医对于疾病,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对于病因,主要分为内、外和不内外因,对于辨证,主要分为八纲、六经、三焦以及卫气营血。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脏腑。这里不再多引文献来说明,只举一个浅近的具体例子。比如说,感受风寒引起咳嗽,因肺主皮毛,职司清肃,常用麻黄、紫苏疏散,杏仁、象贝化痰止咳,即使邪在鼻

2、腔、喉头,出现鼻塞流涕,喉痒音嗄,治疗上也从“肺开窍于鼻”和“喉为肺系”来考虑,用辛夷、苍耳子通窍和蝉衣、胖大海等润喉。这些药物都是走肺经的,也就是都通过肺脏来治疗。再说,感受风寒后出现腹痛泄泻,饮食呆减,则因胃肠主受纳、消化、排泄,故常用紫苏、木香、乌药、生姜等温中散寒的胃肠药。其中紫苏入肺脾两经,故既用于表、又用于里,象麻黄就不用了。再比如说,咳嗽痰多,不因于风寒而因于湿浊,便从脾恶湿,用半夏、陈皮、茯苓等治疗,或者腹痛泄泻,不因于风寒而由于虚弱,便从脾主中气,用党参、白术、扁豆、砂仁,补中健运了。这是经常遇见的病证。可以看到无论是外

3、感和内伤,外因和内因,都是通过脏腑后发生变化,药物的功效也是通过脏腑后才起作用。倘然只知道感受风寒用发散,或者只知道某些药用于发散,而不从脏腑考虑,显然是不够的。脏腑的功能各有特点,病邪的性质也各有特点。一个脏由于本身变化和所受病邪不同,出现的证状就不一样,一种病邪由于侵犯的脏腑不同,发病也不一样。总的说,所有病证包括病因,病机在内,都是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的反映。为此,研究脏腑发病不能离开生理,也不能离开病因,病机。同样地,研究用药法则不能离开气味、升降浮沉,也不能离开归经。即如上面所说的八纲、六经、三焦和卫气营血的辨证,都不能离开脏腑,

4、离开了脏腑便会落空。还有经络,好象自成一个独立系统,其实也是以脏腑为基础,如手太阴经的主证为胸部胀满、咳嗽、气喘,都是肺脏证状。于此可见,脏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经络是构成人体整体的重要部分,临床上必须重视脏腑发病及其用药法则,同时也要注意经络的联系和药物的归经。唐容川说得好;“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怎样来研究?《内经》上曾经作出初步总结。例如:五脏所主,五脏开窍,五脏化液,五脏所恶,五脏变动,五气所病等,明确地指出了脏腑的生理、病理及与形体的关系。用药方面,如《本草纲目》序例里,叙述了《五脏五昧补泻))和《脏腑虚实标本

5、用药式》;《本草分经审治》以脏腑为纲,更具体地指出了药物对脏腑病变的使用。我认为探讨脏腑发病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分为四个方面:一、关于本脏的体用性质,包括本身的变化。如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性主升发,宜条这舒畅,及肝用太强,气盛化火,血虚生热生风等。二、关于本脏与形体各组织器官的联系,包括经络循行部位。如肝主筋,开窍于目,瓜为筋之余,及肝脉循胁肋、少腹,络前阴,冲任隶属于肝胃等。·2·三、关于本脏同其他脏腑的关系,包括奇恒之腑在内。如肝与胆为表里,与心、肾相生,与肺、脾相克,及女子生殖系统亦属于肝,以肝为女子的先天等。四、关于本脏对外邪

6、和七情的发病关系,包括其他致病因素。如肝恶风,怒伤肝,及肝昧酸,酸伤筋,肝为罢极之本等。前人从这几方面观察脏腑活动的正常和紊乱情况,长期以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一直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明确了这些脏腑发病的基本概念,再结合药物的气昧、效能和归经等,不难针对病位、病因和病证得出用药法则。兹就脏腑的生理及与各方面的关系为纲,说明其相应病变,从而指出治疗原则和适应药物,提供参考。一、肝(附:胆)1.肝藏血。①血虚为形瘦,面色,指甲不华,目眩,发脱,筋惕肉瞤,舌质淡,脉细。(形瘦、舌质淡、面色不华等常见于一般血虚证,确诊为肝血虚时,必须结合目眩、

7、筋惕肉瞤等肝证状的特征)②肝血凝滞为胁痛如刺,胁下痞块。2.气为用:①气太强则横逆,为胸胁胀满,精神易于激动。(即一般所说的肝气)②气不条达,为忧郁不欢,精神委靡,多悲观消极。(即肝郁)3.性喜温:①寒则生气不克,为四末不温。(四末不温常见于肾阳虚和一般寒证,确诊为肝寒须与肝证状结合)②血虚生热,为手足心热,并出潮汗。4.志为怒:为急躁,忿恚,骂詈,发狂。(一般属于肝火)5.谋虑所出:为多疑善虑。(能导致气郁和血虚)6.罢极之本:为疲乏,不耐操劳。7.舍魂;为失眠艰寐,多梦惊醒。(一般属于血虚)8.藏相火:火逆为头胀,面热,目赤,口苦作干

8、。(相火指胆火,在肝病上亦称肝火)9.通于风气:血虚生风,为目眩眼花,四肢麻木抖动抽搐,舌颤。(即内风,轻者称肝阳,重者称肝风,亦概称风阳)lO.开窍于目;①血虚为目干且涩,视物模糊,雀盲。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