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知识扫盲大全

pkpm知识扫盲大全

ID:1454510

大小:1.32 MB

页数:50页

时间:2017-11-11

pkpm知识扫盲大全_第1页
pkpm知识扫盲大全_第2页
pkpm知识扫盲大全_第3页
pkpm知识扫盲大全_第4页
pkpm知识扫盲大全_第5页
资源描述:

《pkpm知识扫盲大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PMCAD设计参数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端负弯矩很大,配筋困难,不便于施工。因此允许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进行适当调幅,通过调整使梁端弯矩减少,相应增加跨中弯矩,使梁上下配筋均匀,节约材料,方便施工。由于塑性变形能力有限,调幅的幅度必须加以限制。1.现浇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0.8----0.9.2.为保证框架梁跨中截面底钢筋不至过少,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场地类别越大,场地越软,设计特征周期越大,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台阶越长,地震作用加大,所算出的结构侧移也

2、大。4.8抗震等级4.8.1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甲类、乙类建筑:当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2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4.8.2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A级高度

3、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8.2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规程第4.8.3条规定的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4.8.3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8.3确定4.8.4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4.8.5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

4、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4.8.6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5.1.13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

5、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2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3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4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验算薄弱层弹塑性变形。振型数也不能取太多,不能多于结构有质量贡献的自由度总数,对刚性楼板结构不能超过楼层数的3倍,否则会出现异常。3.3.16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3.3.17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1框架结构

6、可取0.6~0.7;2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3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周期折减系数的理解1.周期折减系数不改变结构的基本振动特征。2.是放大地震作用的方法之一。3.是根据早期弹性刚度较大(因为有大量的填充墙)而在地震作用时破坏这种特性,而设置的放大地震作用的参数。7.2.1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7.2.1确定。  地面粗糙度可分为A、B、C、D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

7、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4.1.2设计楼面梁、墙、柱及基础时,表4.1.1中的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在下列情况下应乘以规定的折减系数。  1设计楼面梁时的折减系数:  1)第1(1)项当楼面梁从属面积超过25㎡时,应取0.9;  2)第1(2)~7项当楼面梁从属面积超过50㎡时应取0.9;  3)第8项对单向板楼盖的次梁和槽形板的纵肋应取0.8;  对单向板楼盖的主梁应取0.6;  对双向板楼盖的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