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明,传递孝道

传承文明,传递孝道

ID:14549808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9

传承文明,传递孝道_第1页
传承文明,传递孝道_第2页
传承文明,传递孝道_第3页
传承文明,传递孝道_第4页
传承文明,传递孝道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承文明,传递孝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传承文明,传递孝道  中华先民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华夏文明和悠久的传统文化。繁荣的农业造就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法制度成为传统社会制度的主体。宗法制度讲求氏族成员间亲缘关系,因此“孝”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从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上看,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礼教的熏陶和影响。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它维系家庭的每一成员的和谐共存。  古人云:天道远,人道迩,所谓孝道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孝的本义是什么呢?许慎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2、;“老”,代表着年老的双亲;“子”,代表子女;“老”在上,“子”在下,会合其字即意味着:“做子女的,顺承父母,那就是孝”,从行动上来看,“子”背着“老”,涵意即说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孔子思想和儒学就具有几千年的主导地位,而孝敬长辈、善待父母则是孔子思想和儒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孝”作为子女起码的道德和责任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美德,甚至可以这么说,“孝”是一种永远不会过时的民族美德。父母长辈对儿女

3、的恩情,是无比深厚的,也是无私的,更是伟大的。而我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就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了。  可是,如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怪现象却不得不让人深思:笔者所在的农村,有许多儿女众多的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儿女抚养成人又把孙儿带大,最终却落得无人赡养的凄凉下场;一些年纪轻轻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不愿到任何单位吃苦、磨练,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安安稳稳地在家里呆着,成为了“啃老族”。  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难道人们的思想、观念反而不如几千年前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认为我们不得不重拾经典,把我们遗忘甚至丢弃的孝道灌输给学生,让孝道重现时代的光彩

4、。  笔者就自己阅读《论语》的体会,简单谈谈中学生该传承哪些“孝”。  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敬”、“爱”、“顺”的观点。“孝养”是上古时期“孝”的基本涵义。而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和情感上去慰藉、尊敬和善待父母。因此,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爱”、“顺”的观点。  第一,对父母要“敬”所谓“敬”指的是子女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侍奉父母。《为政》篇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

5、馔,曾是以为孝乎?”从孔子对子游简短却意味隽永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满足父母的物质要求,保证他们吃饱穿暖无饥无寒只是做到了“能养”,至于犬马也能做到“养”。在“养”的同时还要“敬”。从本质上来说,子女对父母的“敬”是对父母为子女辛劳一生的承认和尊重。而只有真诚感情的投入才能标明和提升人区别于犬马的价值和地位。所以孔子在回答子夏问孝时语重心长地说“色难”。有劳役杂事子女去做,有酒食供父母吃喝,缺乏对待父母和颜悦色和毕恭毕敬的态度,这也不是真正地尽孝。孝行所难得的不是晨昏定省、衣食供养无缺,而重在有一份诚挚的爱心和虔敬的孝思。只有心怀诚敬,才能善事

6、父母。否则,再好的但毫无敬爱之心的供养,也只是“犬马之养”。细看周围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众多学子,毕业后一段时期,不仅不能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还得伸手求父母支援,我们不能像孔子那样要求他们如何孝敬父母,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对父母心怀敬意,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和毕恭毕敬,却是为人子女该做的。  第二,对父母要“爱”所谓“爱”指的是子女关怀、体贴父母和温暖父母。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孔子认为,作为子女,要多加关心父母,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作为孝子,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一方面因父母高寿而高兴,

7、另一方面因父母日渐衰老而心生恐惧。父母的年岁越增,在世的时光也会越来越少,孝子应陪伴在父母身边及时行孝。否则一旦当操劳一生的父母突然去世,子女将再也没有尽孝的机会,徒留许多悔恨和遗憾。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逐渐衰弱,难免疾病缠身甚至卧病在床。这时父母最需要子女的体贴和关照。子女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好父母。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子女如果远游,则无法侍奉父母,是不能够很好尽孝的。所以孔子主张“不远游”。但同时孔子也不是极力反对子女离开父母远游,如果非要离开父母

8、,则需要“游必有方”。“方”有方向、方法、地方和礼法规范等多种含义。“游必有方”是说子女出门远游,一要讲清去处,一旦有事可招之即回;二要安排好老人,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